"十二峰头秋草荒":巫山十二峰头,草色已经枯黄,显得十分冷寞,
# 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
"冷烟寒月过瞿塘":已是深秋在舟过瞿塘峡的时候江面上笼罩着冷雾,天上的寒月透过冷雾映照在湍急的水面上。
# 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
"青枫江上孤舟客":每当在船上过长满枫林的江上的时候,
# 青枫江:长满枫林的江。
"不听猿啼亦断肠":纵使听不见猿鸣之声已有凄然肠断之感。
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代表人物
何景明(1483~1521),明代文学家。字仲默,号白坡、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受太监刘瑾排挤罢官,后由李东阳荐复官。李梦阳下狱,众莫敢为直,独上书救之。历任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为人志操耿介,鄙视荣利,为明代文学流派“前七子”之一。他与李梦阳并称“何李”,又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并称“四杰”。其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章以适用为主,诗歌以反映现实、有韵味为好。著有《大复集》《雍大记》《大复论》《四箴杂言》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明代诗人何景明创造的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但更偏向羁旅行役主题。诗中借瞿塘峡的险峻秋景,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与凄怆,同时暗含对人生艰险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写景,景中寓有凄清的旅荐情。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和伤感。
3. 分段赏析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以景起兴,寓情于景。诗中“十二峰”特指巫山十二峰,这组矗立于四川巫峡两岸的喀斯特峰林自巫山县城向东绵延,其中独秀、笔峰、集仙等十二峰尤为著称(参元刘壎《隐居通议》"蜀江图"所载)。瞿塘峡作为三峡门户,其险峻地势与苍茫气象为全诗奠定了空间基调。诗人笔锋流转间,秋草褪去青翠的峰峦与笼罩寒江的冷雾相映,清冽月华穿透雾霭投射湍流,构成多重意象的叠合:枯黄草色暗示季节萧索,寒月冷烟隐喻羁旅孤寂,奔涌江水外化愁思绵长。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旅人内心的凄怆投影。“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承转自然,完成由景入情的升华。“青枫江”意象具有双重文化意蕴:既取实景中江岸丹枫的视觉元素(可参阮籍《咏怀》“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又暗含《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而“孤舟客”的自称强化了漂泊主体性。此句妙在以声写寂——巴东猿啼本为《水经注》所言“空谷传响”的悲鸣符号,诗人却言“不听猿啼亦断肠”:当寒江孤影面对巫峰荒芜、冷月穿云之境时,纵使未闻猿声,萧瑟秋景已足以摧折心肝;而当真实猿啼穿透时空,更形成情感张力的倍增效应。这种“未见其声先觉其悲”的笔法,将地理空间的三峡转化为心理空间的断肠之峡。
上一篇:明·吴上瓒《秋寒》
下一篇:明·明无名氏《挂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