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出大梁城":我一路经过大梁城,
# 大梁:古地名,即今河南开封。
"关河开晓晴":旭日初升照着河流关山。
# 关河:原指函谷关、蒲津关等与黄河,后多泛指山河。
"日翻龙窟动":阳光下翻滚的浪涛把龙宫摇撼,
# 龙窟:龙住的地方,此处指水底。
"风扫雁沙平":狂风扫平了大雁栖息的沙滩。
# 雁沙:大雁栖息的沙地,此处指黄河岸边的沙滩。
"倚剑嗟身事":斜倚着宝剑感叹身世飘泊不定,
"张帆快旅情":张帆快行旅途心情暂时舒展。
"茫茫不知处":茫茫一片不知身在什么地方,
"空外棹歌声":空旷处有船棹歌声声传到耳旁。
# 棹歌:船工行船时所唱之歌。,空外:天外,空中。
明代文学家
谢榛(1495~1575),明代文学家。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今属山东)人。早年苦学诗,西游彰德受到赵康王礼遇。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谢榛与李攀龙、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结诗社,并称“后七子”。其倡导取法盛唐,为诗以律绝见长。后遭王攀龙排斥,客游于秦、晋藩王间,颇受尊崇。他一生未仕,力主诗摹盛唐,诗风婉然唐音。著有《四溟山人集》《四溟诗话》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黄河行旅的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渡黄河时大梁城外关河初晴的开阔,以及日映龙窟、风扫雁沙的雄浑景象,由景及情,展现了诗人倚剑嗟叹身事的感慨,又以张帆快旅情凸显豁达心境。借黄河壮丽雄伟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慨叹,同时表达出豪迈奋发、不为愁情所困的开阔心境。
2. 写作手法
对偶: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运用对偶手法,“日”对“风”,“翻”对“扫”,“龙窟”对“雁沙”,“动”对“平”,词性工整,平仄相对。此联将黄河之上阳光翻涌、河滩风拂沙平的景象工整呈现,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既展现出黄河清晨的雄浑壮美,又营造出富有张力的画面感,语言凝练且节奏感强,生动地描绘出黄河边独特的景致。借景抒情:开篇“关河开晓晴”以晴朗开阔之景奠定明朗基调;“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描绘黄河壮丽风光,雄浑之景暗含豪情。后两联触景生情,“倚剑嗟身事”借仗剑而立之态,将被排斥的悲凉融入景中;“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以苍茫黄河与悠远歌声,烘托出内心的迷茫与复杂情绪,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自然与情感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两句交代行程的起点与天气状况。“路出”点明诗人从大梁城出发,开始新的旅程;“关河开晓晴”描绘出清晨时分,关隘与河流在晴朗天气下展现出的开阔景象,“开”字生动展现出视野由窄变宽,天空放晴的动态过程,为全诗奠定了明朗开阔的基调。“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两句承接“晓晴”,细致描绘渡黄河时所见的壮丽景观。“日翻龙窟动”写太阳升起,阳光照耀下,仿佛黄河深处的龙窟都在翻动,“翻”字赋予阳光动态感,生动展现出光影的变幻莫测;“风扫雁沙平”写晨风轻拂,将落雁栖息的沙滩吹拂平整,“扫”字精准地表现出风的力度与轻柔,构成了一幅雄浑而又静谧的画面。“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两句触景生情,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倚剑”塑造出诗人仗剑而立的英武形象,“嗟”字饱含无奈与慨叹,道出诗人因被排斥而产生的悲凉心境;“张帆”描绘出扬帆起航的畅快场景,“快”字直接抒发旅途带来的愉悦之情,将内心的悲叹与旅途的快意两种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两句进一步拓展意境。诗人站在船头,面对茫茫黄河,顿生不知身在何处的迷茫之感;远处虚空之外传来的船夫歌声,余韵悠长。这两句营造出空灵虚幻的氛围,既包含诗人对黄河壮美景色的赞叹,也暗含内心无法言说的复杂情绪。
4. 作品点评
《渡黄河》是明代谢榛诗作中颇具特色的作品。其风格规模杜甫,句法格律严谨,体现出深厚的古典诗歌功底。作品写景雄浑壮阔,抒情真挚深沉,情景交融。尾联以空灵之景收束,余韵悠长,富有哲理。
# “翻”字、“扫”字,得少陵诗眼法。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
上一篇:明·方孝孺《江山万里图》
下一篇:明·唐寅《观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