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朝代:明作者:唐寅浏览量:3
pài
yín
qīng
luò
ěr
gēn
chén
xiāo
yào
zhī
jìn
zhī
chù
lǎo
fēng
qián
sān
xiá
qiáo

译文

一道银河般的瀑布从青空倾泻而下,入耳的涛声在此洗净了尘世喧嚣。若问我整日流连徘徊之处在何方,正是那五老峰前的三峡桥边小道。

逐句剖析

"一派银河倾碧落":一道银河般的瀑布从青空倾泻而下,

"耳根于此洗尘嚣":入耳的涛声在此洗净了尘世喧嚣。

"要知尽日支吾处":若问我整日流连徘徊之处在何方,

"五老峰前三峡桥":正是那五老峰前的三峡桥边小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观瀑图》是明代诗人唐寅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描绘了瀑布如银河从碧落倾泻而下的壮丽景象,展现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后两句提及五老峰前三峡桥,可能引用历史典故,为诗作增添了文化底蕴。全诗通过对瀑布景象的刻画,传达出远离尘嚣、心境清净的意趣,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超脱尘世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寅成名后,遭同乡都穆嫉妒告发,被牵连至程敏政科举案中,最终遭黜落并被责令充任吏役。这一事件成为其人生转折点,宦海的骤变、政治的风波与世态的炎凉,使他内心长期被愤懑与郁闷笼罩,对潦倒沦落的处境深感厌倦。在现实困境中,诗人唯有寄情山水,于自然怀抱中寻求心灵慰藉。当他“终日支吾”于庐山五老峰前的三峡桥畔,目睹瀑布如银河倾落的壮景,聆听瀑声洗却尘嚣,心中的郁积得以暂时纾解,遂借眼前之景抒怀,将对世事的感慨与自然的热爱融入诗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瀑布如银河倾碧落的壮丽景象,展现其磅礴气势。通过写观瀑时耳根洗尘嚣,表达了远离尘嚣、心境清净之意,最后点明尽日流连之处在五老峰前三峡桥。借壮美的瀑布及周边山水景象,写出了对清幽山水的喜爱与超脱尘嚣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首句“一派银河倾碧落”,以比喻手法将瀑布比作从碧落倾泻而下的银河,“倾”字赋予瀑布动态感,生动展现其磅礴奔涌的壮丽气势,勾勒出开阔宏大的视觉图景。第二句“耳根于此洗尘嚣”,从听觉与心灵感受切入,“洗尘嚣”三字传达出瀑布声响仿佛能洗净尘世喧嚣的意趣,借自然之声写心境之静,含蓄表达诗人远离俗务、澄明通透的精神追求。第三句“要知尽日支吾处”,以“要知”设问,“支吾处”指终日流连之所,此句承上启下,既收束前两句观瀑的感受,又以悬念引出下文具体地点,使诗意产生顿挫与递进。第四句“五老峰前三峡桥”,点明观瀑地点为五老峰前的三峡桥,“五老峰”与“三峡桥”的组合兼具自然景观的雄奇与人文典故的厚重感,为全诗增添空间纵深感,使壮丽的瀑景与悠远的意境依托于具体场景,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谢榛《渡黄河》

下一篇:明·申时行《烛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