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四十老柴荆":四十年来,甘守贫困度残生,
# 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此日麻鞋拜故京":脚穿麻鞋,此日登台望旧京。
# 麻鞋:此处指乡野农夫式的打扮。
"谁使山河全破碎":满目破碎,大好河山被谁摧毁?
"可堪翦伐到园陵":一腔悲愤,园陵松柏竟凋零!
# 园陵:指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之墓。,翦伐:采伐。
"牛羊践履多新草":牛羊践踏,大片春草变狼籍,
# 牛羊践履:形容皇陵的荒废景象。
"冠盖雍容半旧卿":车马驰骋,半是旧官显骄横。
# 雍容:华贵的样子。,冠盖:车马驰骋,半是旧官显骄横。
"歌泣不成天已暮":暮色苍茫,欲哭无泪残阳斜,
"悲风日夜起江生":悲风猎猎,吹起大江呜咽声。
明末清初散文家
魏禧(1624~1680?),明末清初散文家。原名益禧,又名际昌,字冰叔、叔子,号裕斋,所居之地名勺庭,学者称其为“勺庭先生”,江西宁都人。明末诸生,入清后隐居于翠微峰,康熙间荐举博学鸿词,以疾辞归。魏禧与其兄魏祥、弟魏礼皆负文名,并称“宁都三魏”;他们三人又与彭士望、林时益等人,并称“易堂九子”。清初,魏禧又与侯方域、汪琬并称“清初三大家”。其工诗,尤以古文名世。其散文文体多样,长于议论,其中策论成就显著。其诗风格多样,或古奥奇崛,或清雅自然,或苍古质朴。代表作品有《大铁椎传》《正统论》《答施愚山侍读书》等。著有《魏叔子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遗民诗。全诗借登临雨花台所见陵墓荒芜、权贵横行的景象,表达了遗民诗人对故国覆灭的锥心之痛与对民族败类的愤切鞭挞。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借登临雨花台所见陵墓荒芜、权贵横行的景象,表达了遗民诗人对故国覆灭的锥心之痛与对民族败类的愤切鞭挞。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老柴荆”点明诗人布衣隐士的身份,暗含甘守清贫的遗民气节。魏禧明亡后绝意仕进,康熙二年(1663年)违逆清廷博学鸿词科征召,以四十岁之龄仍居茅屋,身着“麻鞋”登临故都,化用杜甫“麻鞋见天子”的典故,将个人潦倒之境与家国破碎之痛交织,凸显对故国的耿耿忠心。此联以质朴语言传递沉郁情感,奠定全诗悲怆基调。颔联笔锋陡转,诗人心头的怒火陡然升起,以两问直击国破之恨,表现了诗人对祸国殃民者的仇恨和对历史的反思。“全破碎”之“全”字,强调山河沦丧之彻底,暗指南明政权迅速覆灭的惨痛现实。马士英等权臣误国,致清军铁蹄践踏大江南北,甚至明太祖陵寝亦遭破坏。战火遍地,四处疮痍,甚至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也难逃厄运。此联以“谁使”“可堪”的诘责,表达了痛心疾首的义愤之情,将矛头指向误国权奸与异族入侵者,情感如火山喷涌,充满对历史罪人的鞭挞与对民族劫难的控诉。颈联通过今昔对比深化批判,诗人内心的怒火转化为憎恶怨恨,从而使全诗的内蕴更加深邃和丰富。“牛羊践履”既写实景荒芜,又暗讽清军如游牧部族般蹂躏中原。作为刚从游牧部族进入关内的清人,牛羊的践踏锦绣江山,就如同他们的铁蹄在蹂躏着大江南北。“多新草”描绘出了被牛羊践踏的田园一片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景况,比喻百姓流离、田园荒废,与“半旧卿”形成尖锐对照——前朝权贵屈膝事清,摇身变为新朝显贵。一“新”一“旧”,揭露民族败类卖国求荣的丑态,他们毫无民族气节,不顾国家生死危亡,只知追求个人安乐,葬送了明代的江山,呼应首联“麻鞋”与“冠盖”的身份反差,凸显遗民坚守气节的高洁。“多新草”与“半旧卿”,一新一旧,新草遮盖的是旧日山河,旧卿却扮演了新贵的角色。尾联以景结情,将悲愤推向高潮。暮色中诗人泣不成声,天地同悲,凄风江涛仿佛山河呜咽。此景呼应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以自然风物拟人化,将个人哀恸升华为家国共痛。末句“悲风日夜起”更以绵延不绝之声,象征遗民不屈的民族气节与历史记忆的永恒回荡。
4. 作品点评
《登雨花台》以情感的喷薄直露为开篇,后接具象化的历史场景描写,形成由内而外的张力结构,对仗工整。
#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毫无雕饰斧凿之处,短短的八句话,包括了人物外貌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句句都发出亡国的悲声。
现代初高中语文教科书编者秦兆基
上一篇:明·朱栴《长相思·秋眺》
下一篇:明·谢迁《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