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xiāng
·
·
qiū
tiào

朝代:明作者:朱栴浏览量:3
shuǐ
yōu
yōu
yōu
yōu
yǐn
yǐn
yáo
shān
tiān
jìn
tóu
guān
yòu
xiū
xīng
zhōu
líng
zhōu
bái
cǎo
huáng
yún
dōu
shì
chóu
quàn
jūn
xiū
lóu

译文

水悠长无尽,路悠长无尽,隐隐约约的遥远山峦在天的尽头,关隘和河流又险阻且漫长。古老的兴州,古老的灵州,白草枯黄、黄云飘荡,处处都是愁绪,劝您不要倚靠在楼上。

逐句剖析

"水悠悠":水悠长无尽,

# 悠悠:遥远。

"路悠悠":路悠长无尽,

"隐隐遥山天尽头":隐隐约约的遥远山峦在天的尽头,

"关河又阻修":关隘和河流又险阻且漫长。

# 阻修:既阻隔,又遥远。,关河:关口和河防。

"古兴州":古老的兴州,

# 古兴州:西夏时的国都,也称兴庆府,即今银川市。秦时属北地郡,汉时设廉县,魏晋南北朝时赫连勃勃建饮汗城,又名果园城、丽子园。北周设怀远县,隋唐时沿革不变,直至北宋改为怀远镇,宋咸平四年(1001年),被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占。其子李德明改镇为州,号兴州,并定都于此。李元昊称帝建西夏时,升兴州为兴庆府。

"古灵州":古老的灵州,

# 古灵州:古州名。两汉曾置灵州县。北魏孝昌二年(526年)以薄骨律镇改置。北周置灵州总管府。隋大业三年(607年)改灵武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灵州,并置总管府,七年(624年)改都督府。开元九年(721年)于此置朔方节度使。天宝元年(742年)改灵武郡。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即位于此,升大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年)复改灵州。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被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占置西平府。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黄河发大水淹没灵州,“城凡三徙”,迁至今灵武市,为新灵州城。朱栴称为“今之新城”。

"白草黄云都是愁":白草枯黄、黄云飘荡,处处都是愁绪,

"劝君休倚楼":劝您不要倚靠在楼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相思·秋眺》是明代朱栴创作的一首词。以秋日登高远眺为题材。上阕描绘水和路悠长无尽,遥远的山峦隐现在天尽头,关河阻碍着前行的道路,展现出空间的辽阔与阻隔,营造出一种惆怅氛围。下阕提及古兴州、古灵州,看到白草黄云的秋景,引发诸多愁绪,最后劝人不要倚楼,以免徒增愁思。整首词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路途艰难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叹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太祖朱元璋之子

朱㮵(1378~1438?),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明史》称第十六子)。自号凝真子。洪武二十四年封庆王,洪武二十六年就藩宁夏,卒谥靖。天资聪颖,学问广博,长于诗文、草书。著有《宁夏志》《文章类选》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描写秋日登高所见所思的词。描绘了诗人在秋日登高眺望时所见到的悠悠山水、遥远山峦以及关河险阻之景,又由眼前的古兴州、古灵州,联想到历史变迁,看到白草黄云的萧索秋景,心中涌起无尽愁绪。通过对秋景和古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路途艰难的无奈、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因秋景引发的愁苦之情。

2. 写作手法

联想:“古兴州,古灵州”提及了两个古老的地名,这会让读者联想到这些地方曾经的历史变迁、兴衰荣辱,增添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凝重感。词人或许也因这些古迹联想到历史的兴亡,进而与自己当下的愁情相融合,使愁绪更加深沉。

3. 分段赏析

“水悠悠,路悠悠,隐隐遥山天尽头,关河又阻修。”开篇以叠词“悠悠”描绘出水流和道路的漫长,给人一种悠远、绵长的感觉。“隐隐遥山天尽头”则进一步拓展了空间感,远山在天边若隐若现,营造出一种空灵、孤寂的氛围。“关河又阻修”则强调了路途的艰难险阻,暗示了词人归乡之路的漫长与不易。“古兴州,古灵州,白草黄云都是愁,劝君休倚楼。”下阕由景及情,联想到古老的兴州和灵州,这两个地方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白草黄云都是愁”则将眼前的景象与内心的忧愁相结合,白草茫茫、黄云漫漫都充满了忧愁,进一步强化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劝君休倚楼”则以一种劝诫的口吻,表达了词人对归乡无望的无奈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4. 作品点评

此词以凝练且极具张力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雄浑苍茫的羁旅长卷。悠悠流水蜿蜒,迢迢长路延伸,远处山峦若隐若现于天际尽头,关隘山河横亘阻隔,前路漫漫。白草摇曳、黄云低垂,古兴州、古灵州的沧桑遗迹,皆化作萦绕心间的缕缕愁思,弥漫着挥之不去的凄清与怅惘,令人仿佛置身于孤寂的远行途中,愁绪绵长,难以释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高启《春来》

下一篇:明·魏禧《登雨花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