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āng
làng
chí
shàng

朝代:明作者:文徵明浏览量:3
yáng
liǔ
yīn
yīn
shí
táng
rén
céng
yǒng
cāng
làng
chūn
fēng
jiù
chuī
fāng
chén
duō
bàn
yáng
jīng
shí
huāng
zhǔ
duàn
tiào
wǎn
liáng
miǎo
rán
shī
jiāng
jìn
biàn
便
xiāng
xié
shàng
háng

译文

杨柳成荫的十亩池塘,前人曾在此吟咏沧浪。春风依然吹拂着芳草杜若,古迹残存不及半缕夕阳。连绵阴雨持续多日荒滩断裂,鱼群跃起聚散,晚潮泛起凉意。悠远的诗情与江湖近在咫尺,便想携手登上荒野小舟远航。

逐句剖析

"杨柳阴阴十亩塘":杨柳成荫的十亩池塘,

"昔人曾此咏沧浪":前人曾在此吟咏沧浪。

# 曾:一作从。

"春风依旧吹芳杜":春风依然吹拂着芳草杜若,

# 芳杜:盛开的芬芳的棠梨花。

"陈迹无多半夕阳":古迹残存不及半缕夕阳。

"积雨经时荒渚断":连绵阴雨持续多日荒滩断裂,

# 荒渚:荒废的水中小洲。

"跳鱼一聚晚波凉":鱼群跃起聚散,晚潮泛起凉意。

# 波:一作风。,跳鱼:池中鱼多,傍晚时有鱼跃出池面或落于岸上。

"渺然诗思江湖近":悠远的诗情与江湖近在咫尺,

# 江湖:暗喻隐逸。

"便欲相携上野航":便想携手登上荒野小舟远航。

# 野航:无主的船。航:指船。,便:一作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沧浪池上》是明代文徵明创作的七言律诗,以苏州沧浪亭遗址为背景,通过今昔对比与虚实相生的手法,展现文人挣脱尘俗、追寻精神自由的隐逸之志。全诗语言清丽简净,意象疏密有致,在历史追怀与自然观照中完成对生命境界的诗意升华,体现文徵明诗宗白居易、苏轼的平易蕴藉之风。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怀与超然物外的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沧浪池上》是明代文徵明辞官归隐后所作。作者因仕途不顺,四十二岁辞去翰林待诏职务,返回苏州故里,寄情山水以避世。诗中“昔人曾此咏沧浪”暗指南宋苏舜钦被贬后筑沧浪亭的典故,借“沧浪之水”的隐逸意象,表达对官场倾轧的疏离与对江湖自由的向往。此诗创作于其辞官后某次雨后黄昏,漫步沧浪池畔时触景生情——池畔杨柳成荫、芳草萋萋,与苏舜钦当年“濯缨濯足”的沧浪之水遥相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歌以苏州沧浪亭遗址为题材,通过今昔时空交叠的意象组合,展现历史遗迹的荒寂与江湖隐逸的向往,将沧浪之水“濯缨濯足”的传统寓意转化为对精神自由的追寻。

2. 分段赏析

首联“杨柳阴阴十亩塘,昔人曾此咏沧浪”,以“杨柳阴阴”勾勒出池畔幽深景致,“十亩塘”点明空间辽阔,而“昔人”暗指南宋苏舜钦筑亭咏沧浪之典,将眼前实景与历史追怀交织。颔联“春风依旧吹芳杜,陈迹无多半夕阳”,“春风”与“芳杜”写自然永恒,“陈迹”与“夕阳”叹人事凋零,今昔对比中透出苍凉。颈联“积雨经时荒渚断,跳鱼一聚晚波凉”,转写雨后荒渚断续、鱼跃波凉的实景,“积雨”暗喻仕途阴霾,“跳鱼”则以灵动细节打破沉寂,形成清寂与生机的张力。尾联“渺然诗思江湖近,便欲相携上野航”,由池上风光触发归隐之思,“江湖近”呼应沧浪之水典故,“野航”直抒携友泛舟、远离尘嚣的渴望,将隐逸理想凝于水天相接的远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陆容《夜声》

下一篇:明·刘基《十二月一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