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横江矗起":燕子矶如同半面墙壁,横亘在江边高高耸立,
"一舟载雨孤行":一艘小船在雨中孤零零地行驶。
"凭空怒浪兼天涌":江面上汹涌的巨浪仿佛从空中凭空而起,连天涌来,
# 兼天涌:兼天,连天。形容不得波浪之高。
"不尽六朝声":那波涛的声音,就像六朝以来无尽的历史故事在诉说。
# 不尽六朝声:这句借六朝遗恨写南明覆亡之痛。
"隔岸荒云远断":江对岸荒疏的云彩在远处断开,
# 荒云:乱云。
"绕矶小树微明":环绕着燕子矶的小树在昏暗之中微微显出一点光影。
"旧时燕子还飞否":从前的燕子如今还在飞翔吗?
# 旧时燕子还飞否:郦道元《水经注》:“石燕山相传其石或大或小,及有雷风则石燕群飞。”词意本此。
"今古不胜情":古往今来,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
# 不胜:禁不住之意。
归庄: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
归庄(1613~1673),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一名祚明,字尔礼,又字玄恭,号恒轩,又自号归藏、归来乎、悬弓、园公、鏖鏊钜山人、逸群公子等,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曾孙,书画篆刻家归昌世季子,明末诸生,与顾炎武相友善,有“归奇顾怪”之称,顺治二年在昆山起兵抗清,事败亡命,善草书、画竹,文章胎息深厚,诗多奇气。有《玄弓》、《恒轩》、传世者名《归玄恭文钞》、《归玄恭遗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描绘了半壁横江、一舟载雨、怒浪兼天的壮阔江景,联想到六朝兴亡,渲染出江面的险恶与壮阔,增添了历史感;抒发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今古变迁的感慨,怀古伤今,寄亡国之痛。全词情感深沉丰富,表达了词人对过往、现在的复杂情思,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慨叹。
2. 写作手法
化用:“凭空怒浪兼天涌”化用杜甫《秋兴》中“江间波浪兼天涌”的诗句,将“波浪”换为“怒浪”,增添了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使诗句更具力量感,表现出江面波浪汹涌的险恶与壮阔之景;“旧时燕子还飞否”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及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和文天祥《金陵驿》“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等诗句,借“旧时燕子”这一意象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只问不答的方式,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含蓄地表达出词人对朝代更迭、今古变迁的复杂情感和亡国之痛。
3. 分段赏析
上片“半壁横江矗起,一舟载雨孤行”,以对偶句起笔,“半壁”写燕子矶所在江岸的高崖壁立,“一舟”描绘出在雨中独自前行的江舟,一静一动,画面感十足,为词境奠定了开阔又略带孤寂的基调。“凭空怒浪兼天涌”化用杜甫诗句,将“波浪”换为“怒浪”,添加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凭空”二字,看似无端,实则蕴含作者对南明局势的感慨,幽默中藏着无奈。“不尽六朝声”则将长江涛声与六朝历史相联系,借六朝偏安、受威胁、速亡的特点,暗指南明弘光朝以及永历朝的相似命运,抒发南明灭亡之痛,十二字尽显构思与语言的精妙。下片“隔岸荒云远断,绕矶小树微明”,写到燕子矶却不直接描写其本身,而是通过远近两层环境描写,“隔岸”的“荒云远断”与“绕矶”的“小树微明”,营造出一种朦胧、虚幻的氛围,让燕子矶在微明中若隐若现。“旧时燕子还飞否”一句,巧妙化用刘禹锡等人诗句,以“旧时燕子”引发兴亡之感,只问不答,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若设想答案,便能让人联想到许多历史兴亡之事。同时,还可联想到《水经注》中石燕的记载,或许作者也梦想着有“雷风”到来,让“燕子”飞动,寓意着改变时局的力量。“今古不胜情”作为歇拍,与上片“不尽六朝声”紧密呼应,上结写古含今,此处写今及古,一千余年兴亡相继,令人感慨万千。全词从大处着眼,虚处着笔,上片从空间写到时间,下片避开燕子矶本身,从其环境和想象中的“燕子”着笔,弃小取大,避实就虚,拓展了词境,使小词蕴含深广内容,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锦堂春·燕子矶》这首词描写的对象是位于长江边的一个石矶,它看似渺小且实在,是作者舟行途中亲眼所见之物。然而,作者并未局限于对这一具体事物进行刻板描绘,倘若如此,词作必定显得呆滞而缺乏韵味。相反,作者独具匠心,从宏观角度出发,以虚写之法运笔,行文跌宕起伏,构思常常出人意料。通过舍弃细小琐碎的描写,选取宏大的视角,避开对实景的直白刻画,转而从时空维度对词境加以拓展,从而让这首小词蕴含了更为深刻、广阔的内容,读来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上一篇:明·方氏《殉节诗·三解》
下一篇:明·揭轨《晚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