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秫熟暮秋天":晚秋时节,稻子熟了香飘万户,
# 秫:高梁。
"阡陌纵横万亩连":横横竖竖,小路连缀着无边沃土。
#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五载输粮女真国":整整五年,全部田赋缴给外族,
# 女真国:指满清王朝,其祖先为女真人,故称。,输粮:缴田赋。,五载:从顺治二年(1645)清兵占领江南至顺治六年(1649),正好是五年。
"天全我志独无田":老天成全,身无寸土我不用交租。
# 天全我志独无田:老天成全我的民族气节,使我没有田地,无须向清朝纳粮。天全我志:上天成全我的素志。
归庄: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
归庄(1613~1673),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一名祚明,字尔礼,又字玄恭,号恒轩,又自号归藏、归来乎、悬弓、园公、鏖鏊钜山人、逸群公子等,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曾孙,书画篆刻家归昌世季子,明末诸生,与顾炎武相友善,有“归奇顾怪”之称,顺治二年在昆山起兵抗清,事败亡命,善草书、画竹,文章胎息深厚,诗多奇气。有《玄弓》、《恒轩》、传世者名《归玄恭文钞》、《归玄恭遗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述志诗。这首诗鲜明描写出诗人坚决不向清朝臣服的民族气节与抗争精神,语言犀利劲直,尽显文人风骨。
2. 写作手法
对比:“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深秋时节稻香秫熟、阡陌纵横、万亩相连的丰收盛景,展现出田园的富足与美好。后两句“五载输粮女真国,天全我志独无田”则笔锋一转,写因清兵入关后江南农户五载输粮的现实,以及自己因无田而不向清廷纳粮的庆幸,将丰收的喜悦与百姓的无奈、诗人的气节坚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不臣服于清王朝的坚定立场。借代:“五载输粮女真国,”“女真国”借指清王朝,诗人用前朝对后金的称呼来指代清朝,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不承认清朝统治的态度,同时也避免了因直接表达而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体现了诗歌表达的含蓄性。
3. 分段赏析
“稻香秫熟暮秋天”此句以感官联动勾勒秋收画卷。“稻香”从嗅觉切入,“秫熟”通过视觉呈现,配合“暮秋天”点明季节时序,形成多维度的丰收场景。稻谷与高粱的成熟意象,既展现农耕文明的物质丰饶,又暗含对自然规律的敬畏。“香”与“熟”的动词化处理,赋予农作物以生命律动感,为后文“输粮”的沉重主题埋下对比伏笔。“阡陌纵横万亩连”空间维度在此句急剧延展。“阡陌”指代农耕文明的空间秩序,“纵横”二字以刀刻般的力度描摹田界交错,暗含对土地制度的文化隐喻。“万亩连”运用夸张手法突破视觉局限,将个体劳作升华为集体史诗。数字“万”与空间“连”的组合,既彰显农业文明的壮观图景,又为第三句“五载输粮”的压迫感积蓄势能。“五载输粮女真国”历史维度在此句突然沉降。“五载”以时间刻度具象化赋税重压,数字的精确性与历史的模糊性形成张力。“输粮”直指经济剥削,“女真国”的异族称谓暗藏遗民意识,折射明清易代的历史创伤。此句将前两句的丰饶景象陡转为政治批判,暴露出“盛世”表象下的权力结构,与杜甫“朱门酒肉臭”形成跨时空呼应。“天全我志独无田”价值维度在此句完成裂变。“天全”表面赞颂天道公允,实则暗含反讽——天地虽赋予农耕秩序(前两句),却无法保全士人气节(后两句)。“无田”既是现实困境,更是精神宣言:归庄以遗民身份拒绝与新朝合作,将“无田”转化为气节象征。这种“无地之思”,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形成精神对话,展现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雄浑笔触勾勒出田园丰收的壮阔图景,稻香秫熟、阡陌纵横的金秋盛景背后,涌动着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归庄以敏锐的洞察力,将丰收表象下百姓五载输粮的沉重现实层层剖开,借“无田”之幸的反语,彰显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诗中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的强烈反差,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既饱含对故土深沉的眷恋,更激荡着不向强权低头的凛然正气,是一首充满浩然正气、彰显文人风骨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