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沧流剸怒鲸":宝剑曾劈开青黑色海流中凶猛的巨鲸,
# 剸:割断,截断。
"酒阑分手赠书生":酒宴将尽时,将军将剑赠予我这个书生。
# 酒阑:酒缝将结束。
"芙蓉涩尽鱼鳞老":剑面芙蓉花纹褪色,鱼鳞般的剑纹也已苍老。
# 鱼鳞:剑上的花纹,此处指宝剑。,芙蓉:《越绝书》记载相剑师薛烛对纯钩剑的评价是“如芙蓉之始出”,后来泛指纯钩剑。
"总为人间事转平":一切只因人间战乱终结,天下重归太平。
明朝复古派“后七子”的领袖之一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等,祖籍太仓(今属江苏)。嘉靖进士,历官主事、按察使、布政使等职。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王世贞是明朝复古派“后七子”的领袖之一,与李攀龙并称“王李”,独主文坛二十年,亦为藏书家。早期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复古摹拟,晚年主张稍有改变,所作诗文渐趋平淡。一生著述颇多,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读书后》《艺苑卮言》《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等。
1. 写作手法
对比:后两句以剑的“锋芒”与“锈钝”对比,暗示英雄功绩随战事终结而淡出历史,深化了历史循环的哲思,又流露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隐忧。托物言志:“芙蓉涩尽鱼鳞老”则借剑身花纹褪色、剑刃生钝的细节,暗示宝剑因战事平息而沉寂,实则寄托对英雄功成身退、世道渐趋太平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第一句“曾向沧流剸怒鲸”,此句以壮阔场景开篇,用“沧流”(青黑色海水)与“怒鲸”的意象,暗喻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的激烈战斗。“剸”字极富力度,刻画出将军斩杀巨鲸般的凶悍敌寇,凸显其赫赫战功。第二句“酒阑分手赠书生”,转写宴饮赠剑的温情场景。“酒阑”暗示欢聚将尽,“赠书生”则点明受赠者身份,形成武将豪情与文人儒雅的对比。此句既赞颂戚将军礼贤下士的胸襟,又暗含诗人对自身文士身份的感慨。第三句“芙蓉涩尽鱼鳞老”,聚焦宝剑细节,“芙蓉”“鱼鳞”代指剑身花纹,以“涩尽”“老”暗示宝剑历经战火后黯淡无光。此句表面写剑,实则隐喻战事平息、英雄功成身退,赋予器物以历史沧桑感。第四句“总为人间事转平”,收束全诗,点明主旨。“总为”二字揭示因果:宝剑的沉寂是因人间安定,战乱终结。此句既表达对和平的欣慰,又暗含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
# 奔州古诗歌行,靡所不有,亦鲜所不合。乐府随代遗词,随题命意,词与代变,意逐题新。
明胡应麟
上一篇:明·唐寅《哭妓徐素》
下一篇:明·陈子龙《三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