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之味兮不可轻":菜的味道啊不可轻视,
"人无此味将何行":人要是没有这种味道又能去哪里呢?
"士知此位事业成":读书人懂得这种味道,事业就能成功,
"农知此味食廪盈":农民懂得这种味道,粮仓就能充盈。
"技知此味艺业精":工匠懂得这种味道,手艺就能精湛,
"商知此味货利增":商人懂得这种味道,货物的利润就能增加。
"但愿人人知此味":只希望人人都能懂得这种味道,
"此味安能别苍生":这种味道怎么能和百姓分开呢?
"我爱菜":我喜爱菜,
"人爱肉":别人喜爱肉,
"肉多不入贤人腹":过多的肉不会进入贤人的腹中。
"厨中有碗黄齑粥":厨房里有一碗咸菜粥,
"三生自有清闲福":这辈子自然有清闲的福气。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也是一首借物抒情题材的诗。介绍了菜味于人之重要,提及士农工商知晓菜味后各有所成,还将自己爱菜与众人爱肉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菜的喜爱,以及对简朴、清闲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对比:“我爱菜,人爱肉;肉多不入贤人腹”,以“我”爱菜与他人爱肉相对比,又言多肉难入贤人腹,突出对蔬食的推崇。这种对比显露出不同的喜好与价值取向,强化了安于蔬食的生活态度。首尾呼应:开篇以“菜之味兮不可轻”起笔,强调菜味的重要性,奠定全诗赞菜的基调;结尾“厨中有碗黄齑粥”,黄齑粥由菜制成,正是对开篇菜味重要性的呼应。二者一虚写菜味之重,一实写菜制之食,让全诗围绕“菜”的脉络更紧密,情感表达更连贯。
3. 分段赏析
“菜之味兮不可轻,人无此味将何行?”开篇便强调菜味的重要性,用反问句式突出其不可或缺。这里的“菜之味”不仅指菜的滋味,更暗含着朴素、本真的生活道理。诗人认为,人若失去这种本真之味,便难以安身立命,开篇即奠定了对菜味的重视基调。“士知此味事业成,农知此味食廪盈。”承接首句,具体说明不同身份的人知晓菜味的益处。士人懂得菜味所蕴含的朴素之道,便能踏实做事,成就事业;农人知晓此味,便会勤恳耕作,让粮仓充盈。这里将菜味与各行各业的顺遂相联系,凸显其普遍意义。“技知此味艺业精,商知此味货利增。”继续铺陈,写工匠若懂此味,技艺便能精湛;商人若懂此味,货物利润便能增长。与前两句形成呼应,从士、农、技、商四个方面,层层递进地说明菜味对不同职业的积极影响,进一步强调其价值。“但愿人人知此味,此味安能别苍生?”由具体行业转向大众,表达诗人希望人人都能懂得菜味的心愿。用反问“安能别苍生”点明此味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无法与苍生分离,既呼应开篇的重视,又升华了菜味的普遍意义。“我爱菜,人爱肉,肉多不入贤人腹。”以对比手法,将自己对菜的喜爱与他人对肉的偏好相对照,并指出贤人不会沉溺于过多的肉食。这里的“肉”象征着奢华,“菜”代表朴素,通过对比凸显诗人对朴素生活的推崇,以及对贤德之人品格的认同。“厨中有碗黄齑粥,三生自有清闲福。”结尾描绘自家厨房中简单的黄齑粥,认为能享用这样的食物,便是三生修来的清闲福气。以具体的食物作结,将对菜味的喜爱落到实处,体现出诗人对平淡、清闲生活的满足与珍视,呼应前文对朴素本真的追求。
上一篇:明·李东阳《三字狱》
下一篇:明·袁凯《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