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shān
sòng
bié

朝代:明作者:高启浏览量:3
fēng
qiáo
西
wàng
shān
wēi
duì
hán
jiāng
yǎn
fēi
chuán
zhōng
cuī
xíng
zhōng
dēng
zhào
yuǎn
sēng
guī
cūn
yān
jìn
guān
xiāo
xiāo
zhòng
chéng
wài
shí
jié
sòng
jūn
wéi

译文

站在枫桥上向西望去,远处的山峦在视野中渐渐变得模糊,寒山寺面对着寒冷的江水,孤独地关闭着门扉。船上的钟声催促着行客起身,寒山寺塔中的灯光照亮了远处僧人归来的道路。渔村一片寂静,孤独的炊烟在近处升起,官道上草木稀疏,显得格外冷清。请你牢记,在姑苏城外停泊的时候,正是乌鸦啼叫的时节,我在此送别你。

逐句剖析

"枫桥西望碧山微":站在枫桥上向西望去,远处的山峦在视野中渐渐变得模糊,

"寺对寒江独掩扉":寒山寺面对着寒冷的江水,孤独地关闭着门扉。

"船里钟催行客起":船上的钟声催促着行客起身,

"塔中灯照远僧归":寒山寺塔中的灯光照亮了远处僧人归来的道路。

"渔村寂寂孤烟近":渔村一片寂静,孤独的炊烟在近处升起,

"官路萧萧众叶稀":官道上草木稀疏,显得格外冷清。

"须记姑苏城外泊":请你牢记,在姑苏城外停泊的时候,

"乌啼时节送君违":正是乌鸦啼叫的时节,我在此送别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赋得寒山寺送别》是元末明初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寒山寺周边景色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而静谧的氛围,突出了送别时的孤独与不舍。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碧山微”“寒江独掩扉”“孤烟近”“众叶稀”等,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船里钟催”与“塔中灯照”,进一步强化了送别时的复杂情感。首联诗人以枫桥为视角,描绘了远处的山峦和寒山寺的孤寂,为送别营造了凄凉的氛围。颔联通过船上的钟声和塔中的灯光,揭示了离别的现实场景,增加了诗歌的真实感。颈联进一步描绘了周围的环境,强化了离别时的孤独与凄凉。尾联诗人以乌啼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离别的不舍。这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诗人站在枫桥上向西望去,远处的山峦在视野中渐渐变得模糊,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宁静的背景。寒山寺面对着寒冷的江水,孤独地关闭着门扉,这不仅描绘了寺庙的清幽,也暗示了离别时的孤寂与冷清。颔联:“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船上的钟声催促着行客起身,准备启程,而寒山寺塔中的灯光则照亮了远方僧人归来的道路。这一对比不仅描绘了离别的现实场景,也增加了诗歌的真实感和动态感。颈联:“渔村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渔村一片寂静,孤独的炊烟在近处升起,而官道上草木稀疏,显得格外冷清。这两句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离别时的凄凉和寂寞。尾联:“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诗人嘱咐友人要记住,在姑苏城外停泊的时刻,正是乌鸦啼叫的时节,诗人在此送别友人。这不仅描绘了离别的场景,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不舍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绂《题竹》

下一篇:明·陈凤《藕花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