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朝阴雾埋元日":昨天元日被阴霾雾气笼罩,
"向晓寒云迸雨声":拂晓时分寒云涌动,迸落淅沥雨声。
"莫道人为无感召":不要说人的行为无法感召天地,
"从来天意亦分明":天意从来都清晰可辨、自有安排。
"安危他日须周勃":国家安危他日需有周勃般的重臣力挽狂澜,
"痛哭当年笑贾生":当年贾谊痛哭国事,如今想来竟也引人悲笑。
"坐对残灯愁彻夜":我独坐案前,对着残灯愁思彻夜难眠,
"静听晨鼓报新晴":静静聆听晨鼓敲响,报知天晴的讯息。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1. 分段赏析
首联“昨朝阴雾埋元日,向晓寒云迸雨声”,以“阴雾”“寒云”“雨声”等凄清的景物,勾勒出元日压抑沉闷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愁绪萦绕的基调。颔联“莫道人为无感召,从来天意亦分明”,语言直白却蕴含哲理,将自然景象与人事联系起来,暗含对世事因果的思考。颈联“安危他日须周勃,痛哭当年笑贾生”,巧妙运用“周勃安汉”“贾谊痛哭”的典故,借古喻今,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以及自己渴望如周勃般力挽狂澜,却又似贾谊怀才不遇的复杂心境。尾联“坐对残灯愁彻夜,静听晨鼓报新晴”,“残灯”“晨鼓”等意象,细腻地刻画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愁苦形象,而“报新晴”又在绝望中透露出一丝对未来局势好转的期许,余韵悠长。
上一篇:明·尹伸《抵里》
下一篇:明·何景明《独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