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èr

朝代:明作者:王守仁浏览量:2
zuó
zhāo
yīn
mái
yuán
xiàng
xiǎo
hán
yún
bèng
shēng
dào
rén
wéi
gǎn
zhào
cóng
lái
tiān
fēn
míng
ān
wēi
zhōu
tòng
dāng
nián
xiào
jiǎ
shēng
zuò
duì
cán
dēng
chóu
chè
jìng
tīng
chén
bào
xīn
qíng

译文

昨天元日被阴霾雾气笼罩,拂晓时分寒云涌动,迸落淅沥雨声。不要说人的行为无法感召天地,天意从来都清晰可辨、自有安排。国家安危他日需有周勃般的重臣力挽狂澜,当年贾谊痛哭国事,如今想来竟也引人悲笑。我独坐案前,对着残灯愁思彻夜难眠,静静聆听晨鼓敲响,报知天晴的讯息。

逐句剖析

"昨朝阴雾埋元日":昨天元日被阴霾雾气笼罩,

"向晓寒云迸雨声":拂晓时分寒云涌动,迸落淅沥雨声。

"莫道人为无感召":不要说人的行为无法感召天地,

"从来天意亦分明":天意从来都清晰可辨、自有安排。

"安危他日须周勃":国家安危他日需有周勃般的重臣力挽狂澜,

"痛哭当年笑贾生":当年贾谊痛哭国事,如今想来竟也引人悲笑。

"坐对残灯愁彻夜":我独坐案前,对着残灯愁思彻夜难眠,

"静听晨鼓报新晴":静静聆听晨鼓敲响,报知天晴的讯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二日雨》是明代王守仁的一首七言律诗,充分体现其心学思想与诗歌创作相融合的风格。诗以元日次日阴雨起兴,借景喻政,兼具沉郁顿挫与哲思。前两句“阴雾”“寒云”暗喻时局昏暗,后两联化用周勃、贾谊典故,既盼贤才救国,又自嘲怀才不遇。“天意亦分明”一句,将自然与政治勾连,暗合“人心即天理”的心学理念。全诗以比兴、用典手法,将个人忧思升华为家国关怀,以诗言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昨朝阴雾埋元日,向晓寒云迸雨声”,以“阴雾”“寒云”“雨声”等凄清的景物,勾勒出元日压抑沉闷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愁绪萦绕的基调。颔联“莫道人为无感召,从来天意亦分明”,语言直白却蕴含哲理,将自然景象与人事联系起来,暗含对世事因果的思考。颈联“安危他日须周勃,痛哭当年笑贾生”,巧妙运用“周勃安汉”“贾谊痛哭”的典故,借古喻今,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以及自己渴望如周勃般力挽狂澜,却又似贾谊怀才不遇的复杂心境。尾联“坐对残灯愁彻夜,静听晨鼓报新晴”,“残灯”“晨鼓”等意象,细腻地刻画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愁苦形象,而“报新晴”又在绝望中透露出一丝对未来局势好转的期许,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尹伸《抵里》

下一篇:明·何景明《独漉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