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cǎo
píng
驿
èr
shǒu
èr

朝代:明作者:王守仁浏览量:3
qiān
fēng
chén
jiàn
dāng
wàn
shān
qiū
sòng
guī
háng
táng
chuí
shuāng
bái
pín
shū
mén
sān
guò
yǒu
máng
西
lái
qiū
àn
àn
guān
běi
wàng
cāng
cāng
jiē
jìn
táng
láng
huí
tiān
zài
miào
táng

译文

千里旅途风尘仆仆,唯有佩剑相伴,万重山峦间秋色如画,仿佛在为我送行归乡。厅堂上悬挂着双亲的白发,我却频频疏于探望尽孝,家门已多次路过,我到底在忙些什么呢?西边传来紧急军情文书,让秋天也显得格外黯淡,向北遥望关河,夜晚一片苍茫。只能自我叹息力量微薄如同螳螂之臂,想要扭转乾坤还得依靠朝堂上的决策啊。

逐句剖析

"千里风尘一剑当":千里旅途风尘仆仆,唯有佩剑相伴,

"万山秋色送归航":万重山峦间秋色如画,仿佛在为我送行归乡。

"堂垂双白虚频疏":厅堂上悬挂着双亲的白发,我却频频疏于探望尽孝,

"门已三过有底忙":家门已多次路过,我到底在忙些什么呢?

"羽檄西来秋黯黯":西边传来紧急军情文书,让秋天也显得格外黯淡,

"关河北望夜苍苍":向北遥望关河,夜晚一片苍茫。

"自嗟力尽螳螂臂":只能自我叹息力量微薄如同螳螂之臂,

"此日回天在庙堂":想要扭转乾坤还得依靠朝堂上的决策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书草萍驿二首(其二)》是明代诗人王守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复杂心境与深沉感慨。首联通过描写旅途的艰辛和秋色的送别,营造出一种孤寂而萧瑟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想到家中双亲的白发,而自己却因忙碌而疏于探望,表达了深深的愧疚之情。颈联描绘了紧急军情带来的压抑氛围以及诗人对北方边关的忧虑,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尾联诗人以螳螂臂自比,感叹自己力量渺小,无法改变现状,同时表达了对朝堂决策的期待,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将个人的思乡之情与对国家的忧虑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千里风尘一剑当,万山秋色送归航。”​​开篇点题,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情景。“千里风尘”形象地写出了旅途的遥远和艰辛,“一剑当”则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坚毅。“万山秋色”描绘出沿途的美景,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但“送归航”却暗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使美景与愁情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孤寂、萧瑟的氛围。颔联:​​“堂垂双白虚频疏,门已三过有底忙。”​​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愧疚之情。“堂垂双白”象征着父母的年迈,“虚频疏”体现了诗人因忙碌而未能尽孝的无奈。“门已三过”则强调了诗人漂泊在外的辛酸,“有底忙”则是对自己忙碌生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自己的自责。​​颈联:“羽檄西来秋黯黯,关河北望夜苍苍。”​​将视角转向国家大事,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情。“羽檄西来”暗示了战争的爆发,“秋黯黯”和“夜苍苍”则渲染了战争的阴霾和凄凉。“西来”和“北望”两个方向词,不仅点明了战争的方向,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尾联:​​“自嗟力尽螳螂臂,此日回天在庙堂。”​​诗人以螳螂臂自比,感叹自己力量渺小,无法改变现状。“自嗟力尽”表现了诗人的无奈与悲愤,“螳螂臂”则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渺小与无力。“此日回天在庙堂”则体现了诗人对朝堂决策的期待,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未来的希望,使全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屠隆《恭送昙阳大师六首其一》

下一篇:明·沈炼《寄张有功(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