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áng
shí
huà

朝代:明作者:王守仁浏览量:3
suí
chù
shān
quán
zhuó
cǎo
sōng
zhú
yǎn
chái
fēi
tiān
yóu
céng
chū
huà
fān
wèi
shì
guī
xiǎo
yǒu
zhū
fēng
kāi
zhào
chūn
yān
fēi
nián
hái
xiàng
chén
yáng
wàng
què
shī
zài
cuì
wēi

译文

随处可见的山泉边建有草庐,哪里需要松竹弯腰俯向柴门呢。漂泊天涯的游子从未真正走出,画中那孤独的船帆并非意味着归乡。小酉山的群峰在夕阳下展露风姿,虎溪旁的春日寺庙隐入烟云雾气之中。将来若还能在辰阳眺望,定会回忆起在这青翠的山间题诗的情景。

逐句剖析

"随处山泉著草庐":随处可见的山泉边建有草庐,

# 著:一作着。

"底须松竹掩柴扉":哪里需要松竹弯腰俯向柴门呢。

# 掩:一作偃。

"天涯游子何曾出":漂泊天涯的游子从未真正走出,

"画里孤帆未是归":画中那孤独的船帆并非意味着归乡。

"小酉诸峰开夕照":小酉山的群峰在夕阳下展露风姿,

"虎溪春寺入烟霏":虎溪旁的春日寺庙隐入烟云雾气之中。

"他年还向辰阳望":将来若还能在辰阳眺望,

"却忆题诗在翠微":定会回忆起在这青翠的山间题诗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王实夫画》是明代王守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画中山泉草庐、小酉峰夕照、虎溪春寺等景致,又融入天涯游子的情思,将画景与心境相融合。前两联由画中景物联想到游子未归的愁绪,后两联续写画中晚景,末联则预想他日回望辰阳、忆及此刻题诗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着复杂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随处山泉著草庐,底须松竹掩柴扉”,首联描绘了画中景致。“山泉”“草庐”构成清新自然的画面,展现出一种质朴的生活场景。“底须”一词带有反问语气,意为哪里需要,暗含着对这种无需松竹映衬也自具韵味的景致的肯定,语言简洁却韵味十足,透露出对自然本真之美的欣赏。“天涯游子何曾出,画里孤帆未是归”,颔联由景及情,转入对游子情思的抒发。“天涯游子”是漂泊者的形象,“何曾出”道出游子始终未摆脱对故乡的牵挂;“画里孤帆”这一意象,本易让人联想到归乡,可“未是归”又打破这种期许,通过反差,强化了游子未归的愁绪,将画景与心境巧妙融合。“小酉诸峰开夕照,虎溪春寺入烟霏”,颈联继续描绘画中晚景。“小酉诸峰”在“夕照”下展露身姿,光影分明;“虎溪春寺”隐入“烟霏”之中,朦胧迷离。两句一明一暗,一清晰一朦胧,展现出傍晚时分不同的景致特点,营造出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拓展了画面的空间感。“他年还向辰阳望,却忆题诗在翠微”,尾联由眼前的画景转向对未来的设想。“他年”“望辰阳”“忆题诗”,通过预想他日回望、回忆今日题诗的情景,将当下的情感延伸至未来,既呼应了前文的游子情思,又增添了一层时空的悠远感,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当下情境的珍视与复杂的怅惘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戴良《和沈休文双溪八咏》

下一篇:明·童珮《大慧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