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四五尺深水":池塘里的水有四五尺深,
# 尺:古代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
"篱落两三般样花":篱笆旁开着两三种不同样式的鲜花。
"过客不须频问姓":过往的客人呀,不必频繁地打听我的姓氏,
# 频:频繁。,过客:过路的客人、旅客。
"读书声里是吾家":只要听到读书的声音,那便是我的家了。
# 吾:我。
"官事归来衣雪埋":办完公事回来,雪花落满了衣裳,仿佛把我都掩埋起来,
"儿童灯火小茅斋":看到孩子们在小小的茅屋里,伴着灯火。
"人家不必论贫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不必去谈论是贫穷还是富有,
"惟有读书声最佳":只有那读书的声音才是最美好的啊。
唐末至五代诗人
翁承赞(859?~928?),唐末至五代诗人。字文尧(一作文饶),号狎鸥翁,福唐(今福建福清)人。乾宁三年进士,又擢弘词科。初为京兆府参军,开平四年,朱全忠授翁承赞为册礼副使,册封王审知为闽王。他备受王审知礼待,后为福建盐铁副使,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翁承赞工诗,辛文房称其诗“高妙”,尤以《题槐》《访建阳马驿僧亚齐》等诗著名。著有《翁承赞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关于生活的诗。通过描写池塘水深、篱落繁花的清幽居住环境,雪夜归家后儿童在茅斋中挑灯读书的温馨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喜爱,以及对读书的推崇,传递出无论贫富,读书声最为珍贵的价值观念。
2. 分段赏析
首段“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样花”,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庭院景象,池塘中有着四五尺深的清水,篱笆旁环绕着两三样不同的花卉,展现出一种质朴又富有生机的田园风情,营造出宁静且美好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悠然的基调。“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则以一种略带自豪又不失谦逊的口吻告知过客,不必频繁打听主人姓氏,那传来读书声的地方就是自家,巧妙地将读书这一行为与家庭形象相联系,体现出对读书生活的珍视与坚守,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书香门第的独特韵味。次段“官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描绘出一幅官员公事归来的画面,衣裳被雪掩埋,而家中儿童在小茅斋内伴着灯火,形成一种对比,既表现出外界环境的寒冷与忙碌,又凸显出家中温馨且充满希望的学习场景,展现出家庭的传承与对未来的期许。“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最后点明主旨,认为不必去评判各家的贫富,在这世间,没有什么比那朗朗的读书声更美好,强调了读书的珍贵价值,以及其超越物质财富的精神意义,整首诗通过对生活场景、家庭氛围等多方面的描写,层层递进地表达了对读书生活的热爱与推崇,彰显出读书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影响。
上一篇:唐·郎士元《送李将军赴定州》
下一篇:唐·李益《水宿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