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yuè
jiāng
lóu

朝代:明作者:王守仁浏览量:3
jué
dǐng
lóu
huāng
jiù
yǒu
míng
gāo
huáng
céng
zhù
lóng
jīng
xiǎn
cún
dào
tiān
qiàn
shǒu
zài
mán
shí
chéng
shān
jīn
wáng
jiāng
liú
tiān
biàn
qiū
shēng
dēng
lín
shòu
jiǎn
shuí
néng
qiān
xīn
tíng
chuàng
qíng

译文

绝峭的山顶,楼已荒凉,旧时有名气,高皇曾经在这里驻扎安营。只存在着道德,空虚了天堑,在蛮夷之地驻守,难道是石城吗?古往今来,山色里还剩余着王气,天地间的秋流变换着秋声。游览风景,传递书简,谁能够赋咏?千古的新亭倾注着一样的悲伤之情。

逐句剖析

"绝顶楼荒旧有名":绝峭的山顶,楼已荒凉,旧时有名气,

# 楼荒:楼大。

"高皇曾此驻龙旌":高皇曾经在这里驻扎安营。

# 龙旌:天子的旌旗。,高皇:明太祖朱元璋,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故又曰高皇。

"险存道德虚天堑":只存在着道德,空虚了天堑,

"守在蛮夷岂石城":在蛮夷之地驻守,难道是石城吗?

# 守在蛮夷:即守在四夷,指疆土辽阔。

"山色古今余王气":古往今来,山色里还剩余着王气,

"江流天地变秋声":天地间的秋流变换着秋声。

"登临授简谁能赋":游览风景,传递书简,谁能够赋咏?

# 授简:给予简札,嘱人写作。

"千古新亭一怆情":千古的新亭倾注着一样的悲伤之情。

# 新亭:用新亭对泣典,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阅江楼》是明代诗人王守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王守仁,生于明代中期,对于明朝初期朱元璋修建的阅江楼以及在建设过程中的暂停都有着深入的了解,这首诗正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赞美。尽管朱元璋与宋濂合著的《阅江楼记》广受赞誉,但由于阅江楼从明代初期就存在“有记无楼”的现象,王守仁实际上是被登上狮子山所触动。文章一开始就以“绝顶楼荒旧有名”作为主题,迅速进入了明朝初年的历史背景,中间有两联,一联是议论,另一联是写景,论述内容丰富,情境宏大。最终,通过登高作诗和新亭对泣的经典作品作为结尾,更深入地表达了对遥远和深邃历史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中围绕明初朱元璋兴修阅江楼又停建的历史,虽名为登阅江楼,实则登狮子山有感而发。开篇点题,中间部分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宏阔议论,又有远大的写景之境,结尾处运用登高作赋、新亭对泣之典,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慨,营造出邈远深沉的历史氛围,抒发了对往昔历史的幽思之情。

2. 分段赏析

“绝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以“绝顶楼荒”开篇,描绘阅江楼虽荒废却承载历史荣光。朱元璋曾在此驻跸,诗中“高皇”即指其帝王威仪。借楼宇兴衰暗喻王朝更迭,凸显历史沧桑感。荒楼与旧名的对比,隐含对明初盛世的追怀,亦暗讽当下国势的衰颓。“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提出“以德治国”的核心理念,强调国家安危不在险要地势,而在仁政教化。反问句式增强批判性,呼应儒家“王道”思想,体现王守仁心学中“内圣外王”的实践智慧。“山色古今馀王气,江流天地变秋声”:“山色古今”象征历史延续的“王气”,而“江流秋声”则暗喻时局动荡的肃杀之气。自然景观与政治隐喻交融,以“秋声”暗指明中期边疆危机与社会矛盾,呼应“王气”的衰微。“登临授简谁能赋?千古新亭一怆情”:化用“新亭对泣”典故,表达对国势衰微的无力感。“授简谁能赋”暗含诗人欲以文章挽救时局却无人共鸣的孤独,尾句“怆情”直抒胸臆,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亡紧密相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罗洪先《昭君词六首其一》

下一篇:明·杨基《清平乐·欺烟困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