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lóu
wàng
shuǐ

朝代:唐作者:顾况浏览量:1
niǎo
huā
liǔ
hán
yān
zhì
què
fēng
guāng
shào
nián
gèng
shàng
gāo
lóu
wàng
jiāng
shuǐ
xiāng
chù
guī
chuán

译文

鸟儿歌颂着花的到来,轻烟萦绕在柳边,别去了这地的风景,不禁想起了年少的往前。还要上那高楼眺望着江水绵绵,故乡里哪个地方会迎来一只归船。

逐句剖析

"鸟啼花发柳含烟":鸟儿歌颂着花的到来,轻烟萦绕在柳边,

# 含烟:柳树被水雾包围,犹如在烟中。

"掷却风光忆少年":别去了这地的风景,不禁想起了年少的往前。

# 掷:投掷,扔掉。

"更上高楼望江水":还要上那高楼眺望着江水绵绵,

"故乡何处一归船":故乡里哪个地方会迎来一只归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楼望水》是唐代顾况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主题围绕思乡之情展开。内容上,首句描绘出鸟啼、花开、柳烟缭绕的美好春光,次句写诗人抛开眼前风光,陷入对少年时光的回忆,后两句则写诗人登上高楼眺望江水,渴盼能有归船驶向故乡。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由春日美景引发对故乡的思念。这首诗语言简洁自然,情景交融,将诗人身处异乡的思乡之愁表现得真挚而深沉,虽篇幅短小,却意境深远,体现了顾况诗歌清新自然又情感浓郁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顾况(727?~806?),唐代诗人。字逋翁,又号悲翁,祖籍云阳(今江苏丹阳),迁家海盐(今属浙江)衡山。早年曾读书山林。至德进士及第,曾官著作佐郎,因嘲诮权贵,被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顾况的诗,题材广泛,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形式多样,尤长于歌行。其诗风不拘一格,语言平易,不避俚俗。代表作品有《露青竹杖歌》《李供奉弹箜篌歌》。著有《华阳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诗中描绘了鸟啼花开柳含烟的春日美景,诗人却抛开这美好的风光,回忆起少年时光,继而登上高楼眺望江水,渴望能看到驶向故乡的归船,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这是一首写思乡题材的七言绝句,借春日美景与登楼望水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归乡的渴望。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首句“鸟啼花发柳含烟”是对眼前春日美景的实写,生动描绘出鸟儿啼鸣、花儿绽放、柳丝含烟的明媚春光,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当时的美好景致。“更上高楼望江水”也是实写,诗人登上高楼,眺望江水,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动作和看到的景象。“掷却风光忆少年”中“忆少年”是虚写,诗人面对眼前风光,思绪飘向过去,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这并非眼前实景,而是脑海中的回忆。“故乡何处一归船”也是虚写,诗人望着江水,想象着故乡方向是否有归船,“故乡”和“归船”是其内心的念想与想象,并非当下真实所见。通过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更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中,首句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日图景,鸟儿欢啼,花儿绽放,柳丝在烟雾中若隐若现。然而,如此美好的春光,诗人却用“掷却”一词,表明他无心欣赏这眼前的风光,而是陷入了对少年时光的回忆之中。这里的“忆少年”,可能是回忆故乡的生活,也可能是回忆曾经的美好岁月,为后文思乡之情的抒发埋下伏笔,以乐景衬哀情,更显诗人内心的惆怅。“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诗人在回忆的触动下,登上高楼,眺望江水。“更上”这一动作,体现出诗人想要看得更远,渴望找到故乡方向的急切心情。他望着滔滔江水,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发出“故乡何处一归船”的疑问,询问着故乡在哪里,何时能有归船载他回到故乡。这两句直抒胸臆,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归乡的渴望直白地表达出来,使读者能深刻感受到诗人身处异乡的孤寂与对故乡的眷恋。

4. 作品点评

全诗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情感基调愁苦,把思乡的悲伤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谓《代北州老翁答》

下一篇:唐·戴叔伦《过柳溪道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