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i
běi
zhōu
lǎo
wēng

朝代:唐作者:张谓浏览量:1
xīn
lǎo
wēng
wǎng
běi
zhōu
běi
wàng
xiāng
guān
shēng
chóu
yán
lǎo
wēng
yǒu
sān
liǎng
rén
xiàng
huáng
shā
jīn
xiǎo
ér
xīn
zhǎng
chéng
míng
nián
wén
dào
yòu
zhēng
bīng
dìng
zhī
bié
líng
luò
xiāng
suí
tóng
shēng
jìn
jiāng
tián
zhái
jiè
lín
qiě
líng
pīng
xiāng
zài
shēng
běn
qiú
duō
sūn
yǒu
shuí
zhī
gèng
xīn
jìn
chuán
tiān
zūn
chén
qiáng
bīng
zhí
jìng
chén
ān
biān
yǒu
cháng
liú
zhōng
guó
rén

译文

砍柴负薪的老翁住在北州,北望家园心生出旅居乡愁。老翁说自己原有三个儿子,两个已在黄沙战场上战死。如今小儿子刚刚长大成人,却听说朝廷明年又要征兵。确知这离别家门必然衰败,不如相随逃往异乡共死生。将薄田陋宅全借让给邻伍,姑且躲避孤单地离开乡土。生在世上本想求多子多福,谁知有了儿子却更加辛苦。近来传闻皇上喜推崇武将,让他们率大军要扫荡胡尘。使边地安宁自应当有长策,何必要流转离散我中国人。

逐句剖析

"负薪老翁往北州":砍柴负薪的老翁住在北州,

# 北州:唐无北州,此泛指北方。

"北望乡关生客愁":北望家园心生出旅居乡愁。

# 乡关:指故乡。

"自言老翁有三子":老翁说自己原有三个儿子,

"两人已向黄沙死":两个已在黄沙战场上战死。

# 黄沙:指北方沙漠地区,也指人死后的葬地。

"如今小儿新长成":如今小儿子刚刚长大成人,

"明年闻道又征兵":却听说朝廷明年又要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确知这离别家门必然衰败,

# 零落:衰败。

"不及相随同死生":不如相随逃往异乡共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将薄田陋宅全借让给邻伍,

# 邻伍:周制,每邻五家。汉刘熙《释名·释州国》:“五家为伍,以五为名也。又谓之邻。邻,连也,相接连也。”引申为邻居。

"且复伶俜去乡土":姑且躲避孤单地离开乡土。

# 伶俜:孤单。

"在生本求多子孙":生在世上本想求多子多福,

"及有谁知更辛苦":谁知有了儿子却更加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臣":近来传闻皇上喜推崇武将,

"强兵直欲静胡尘":让他们率大军要扫荡胡尘。

# 静胡尘:静,使。胡尘,胡人兵马扬起的沙尘,喻胡兵的凶焰。

"安边自合有长策":使边地安宁自应当有长策,

# 长策:长久的谋略。

"何必流离中国人":何必要流转离散我中国人。

# 中国:上古时,中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地区称为四方,故泛指中原地区。,流离:因战乱而使人流转离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代北州老翁答》是唐代诗人张谓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整首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穷兵黩武、频繁发动战争的行径,以及由此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诗的前十二句详细记叙了老翁的悲惨遭遇。开篇先诉说老翁身世之悲,而后阐述他被迫踏上逃亡之路的缘由,接着描述其在他乡漂泊流离的艰辛。最后四句看似诗人对老翁的宽慰之语,实则是质朴有力的呐喊,是为百姓请命的正义呼声。这首诗的语言平实质朴,诗中鲜少对场景、人物外貌进行描写,也没有刻意营造气氛的烘托与渲染,在声韵上亦无错综变化。然而,正是这种以质朴动人、凭借真诚感人的风格,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新鲜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前期诗人

张谓(?~778?),唐代诗人。字正言,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天宝进士,曾入安西幕府。代宗时,历任潭州刺史、礼部侍郎,连续三年知贡举。爱好酒,生活简朴,喜欢湖山之地。其有诗名于天宝、大历间,兼擅古近体。元辛文房称其诗“格度严密,语致精深”。代表作品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代北州老翁答》创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之前,这一点可从《河岳英灵集》已提及此诗得到印证。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唐玄宗热衷于追求功绩,发动了旷日持久的穷兵黩武战争。诗人张谓常年投身军旅,对这类战争给百姓造成的痛苦有着深切的感受。某时,他在途中遇到一位背负柴薪的老人,通过与老人交谈,了解到其悲惨遭遇,这深深触动了张谓,使他内心涌起无尽的哀怜与同情,于是创作了这首《代北州老翁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代北州老翁答》是唐代诗人张谓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战争题材诗作。整首诗围绕老翁的悲惨遭遇展开,折射出整个社会因战争民不聊生的现状,揭露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展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三儿子刚刚成人,便又面临被征入伍的巨大威胁。这一细节犹如一面镜子,从侧面生动且深刻反映出当时征兵制度的不合理性以及当时征兵的频繁,几乎成为一种灾难。

3. 分段赏析

此诗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两个部分。前十二句构成第一部分,着重叙述老翁的悲惨遭遇。先看首四句,这是第一层。开篇首句点明老翁的住地,紧接着“采樵负薪”描绘出他的生计来源,勾勒出老翁平凡且艰辛的生活轮廓。次句“北望”二字,蕴含着无尽的哀愁,生动地展现出老翁流落他乡的凄凉境遇,那浓浓的乡愁,仿佛透过这简单的两个字扑面而来。后续两句叙述老翁有三个儿子,然而命运残酷至极,其中两个已然战死沙场。“北望”时的期盼与现实中儿子阵亡的悲痛形成强烈反差,这种落差愈发凸显出老翁的凄惨与悲痛,令人唏嘘不已。再看次四句,为第二层。这部分讲述老翁第三子刚刚成年,便又面临被抓丁的沉重威胁。一个“又”字,如同一记重锤,深刻地揭示出征兵抽丁现象的频繁,其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深重灾难不言而喻。在这样的绝境下,老翁被迫做出逃亡的艰难决定。“定知”“不及”二句所表达的意思令人心酸至极:守在故土,与家人分离是死;逃往他乡,或许也难逃一死。与其忍受分离之苦而死,不如死在一处。这般平淡的自言自语,却饱含着老翁深入骨髓的悲痛,让人感同身受。接着再接四句,是第三层。此层详细叙述老翁流落异乡的诸多辛苦。其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得不抛弃温馨的家园田宅,那是他安身立命之所,如今却只能舍弃,其中的无奈与痛心可想而知;二是孤独地离开熟悉且热爱的故土,在陌生的环境中举目无亲,心中的彷徨与孤独可想而知;三是在异乡为了生存艰辛劳作,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劳累,更要忍受精神上的折磨。人生本就期盼多子多福,可老翁二子均战死沙场,仅存的第三子又面临生命威胁,所谓的福气对他来说简直是遥不可及。这一层的叙述惨恻动人,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深的酸楚,使得一个老实忠厚、驯良本分的老翁形象跃然纸上。当读者眼前浮现出这位垂暮老人含泪吞声、北望乡关的画面时,自然而然地会涌起一股哀怜与愤然之情。最后四句为第二部分。这部分看似在描述老翁心中怀揣的幻想与希望,实际上是诗人借老翁之口宽慰他,更像是在委婉地表达一种隐忧。诗中“尊武臣”“静胡尘”这样的表述,似乎预示着战争即将结束。然而,联系前文接连不断的战争可知,这一切绝非仅仅因为武臣未受尊崇、军力不够强大所致。此处实际上暗暗指责了朝廷开边的国策,恰似杜甫在《兵车行》中所写“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看似充满希望的“尊武臣”“静胡尘”,正中却蕴含着反义,希望之中隐隐暗示着失望。就像《老子》中所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真正该追求的是“止戈为武”的和平境界。所以,诗的结句诗人不禁疾声高呼:“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这声呐喊,这声呼吁,虽在当时未能唤醒沉醉于黩武的唐玄宗,却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久久回响,留下深刻的印记。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具有“人民性”价值其语言运用平实、质朴且真诚,营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新鲜风格,读来十分打动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代北州老翁答》及《湖中对行酒》,并在物情之外,但众人未曾说耳。亦何必历遐远,探古迹,然后始为冥搜。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

# 如此诗自是一格,杜工部《垂老》、《新婚》等篇便是。

明高棅辑、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张谓七言古,风格矫矫,可配高达夫一流。

明陆时雍《唐诗镜》

# 仁人之言,垂戒千古,妙在从老人口中说出,才是诗中好光景。

明钟惺《唐诗归》

# 叙事呜咽,致讽明决。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为明皇黩武而言,与老杜《石壕吏》相似。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咸用《秋夕》

下一篇:唐·顾况《登楼望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