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yòu
qiū
fēng

朝代:明作者:李东阳浏览量:2
bié
yuàn
lín
chéng
niǎn
kāi
tiān
fēng
zuó
guān
huái
qiū
suí
wàn
kōng
zhì
xiǎo
sòng
qiān
shāo
lái
luò
yàn
yuǎn
jīng
yún
wài
fēi
yīng
xià
shuǐ
biān
tái
chén
yóu
ruì
zǎo
nián
nián
shì
kuàng
yǒu
cháng
yáng
shì
cóng
cái

译文

别苑就在京城边上,车马通行的大道已经畅通无阻,昨夜秋风在官槐间轻轻吹拂。秋天好像跟着万马的嘶鸣声从天空呼啸而来,天明的时候几千面有装饰物的旗子飘拂而来。大雁被惊得远远飞向云外的水滨,飞鹰也好像要冲向水边的亭台。皇家年年都出来游玩,还留下不少诗文呢,更何况还有像司马相如那样有才华的侍从陪着。

逐句剖析

"别苑临城辇路开":别苑就在京城边上,车马通行的大道已经畅通无阻,

# 辇路:指皇帝车驾所经的路。,别苑:指皇帝正宫以外的宫苑。南囿位于北京城南二十华里故曰临城。

"天风昨夜起官槐":昨夜秋风在官槐间轻轻吹拂。

# 官槐:指宫中的树木。

"秋随万马嘶空至":秋天好像跟着万马的嘶鸣声从天空呼啸而来,

"晓送千旓拂地来":天明的时候几千面有装饰物的旗子飘拂而来。

# 旓:古代旗子上的装饰物。

"落雁远惊云外浦":大雁被惊得远远飞向云外的水滨,

#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飞鹰欲下水边台":飞鹰也好像要冲向水边的亭台。

# 飞鹰:明王朝在南囿筑晾鹰台,这里指游猎的地方。

"宸游睿藻年年事":皇家年年都出来游玩,还留下不少诗文呢,

# 睿藻:指皇帝的诗文。,宸游:指皇帝的游猎。

"况有长杨侍从才":更何况还有像司马相如那样有才华的侍从陪着。

# 况有长杨侍从才:南圃本是皇帝常来游猎和吟诗作赋的地方,况且当时还有像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与扬雄那样的文学侍臣。这里以司马相如、扬雄借指明宣宗时的台阁大臣杨士奇等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囿秋风》为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的七言律诗。诗作以明代前期帝王南苑游猎为题材,通过精妙笔触展现皇家盛事。开篇首联渲染出帝王即将从皇宫启程,前往南囿行猎的庄重氛围;颔联与颈联则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南苑游猎时万马奔腾、旌旗蔽空的宏大场面,尽显皇家威仪。诗至尾联,笔锋一转,委婉揭示统治者耽于享乐,忽略民间疾苦的现实。 整首诗巧妙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格调雄浑大气。李东阳在铺陈景致、记述游猎盛事的同时,不忘融入对朝廷的赞颂,字里行间渗透着台阁体诗歌特有的雍容典雅与歌功颂德之态,成为展现明代宫廷文化与台阁文学风格的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祖籍茶陵(今属湖南)。居朝五十年,入阁十五年。以馆阁大臣领袖文坛,“天下翕然宗之”,形成以他为首的茶陵派,开“前七子”倡导复古之先河。其诗“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他为文典雅流丽,试图以复古来扭转台阁体的流弊,主编《大明会典》《历代通鉴纂要》《宪宗实录》《孝宗实录》等。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续稿》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怀麓堂集》编年记载,李东阳《南囿秋风》创作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秋至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秋间。“南囿秋风”作为彼时“京都十景”之一,备受文人墨客青睐,是当时盛行的诗题。明代时期,南囿归属于皇家苑囿上林苑,朝廷派遣千余名海户专职守护,苑内豢养鹿、獐、雉、兔等各类禽兽,专供帝王行猎取乐。明代前期,皇帝常率领群臣前往南苑围猎,李东阳正是目睹皇家游猎的宏大场面与热烈氛围,有感而发创作此诗,将所见所感凝于笔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颂圣诗。描绘了京都南苑的秋景,南苑的别苑临近京城,辇路畅通无阻,昨夜秋风在官槐间吹起。秋天伴随着万马嘶鸣声呼啸而至,清晨千旓随风拂地而来。大雁被惊起,远远飞向云外的水浦,飞鹰欲冲向水边的亭台。年年都有皇家在此游览并留下御制诗文,更何况还有如司马相如般富有才华的侍从相伴。表达了对京都南苑秋风景色的赞美,同时歌颂了皇家的威严与风范。

2. 写作手法

化用:“秋随万马嘶空至,晓送千旓拂地来”:此句可能化用了苏轼《密州出猎》中“千骑卷平冈”的意境,都通过描绘众多马匹、旗帜等元素来展现出游或出猎的盛大场景,以宏大的场面来营造出一种壮观的氛围。不过,李东阳诗中是皇帝至南苑游猎的场景,而苏轼词是借出猎体现保卫国家打击敌人侵略的决心。用典:“况有长杨侍从才”,化用司马相如作《长杨赋》的典故,以司马相如的才华来比喻皇家侍从文人的才华,暗示当时文人侍从陪伴皇家游幸,且富有文学才能,为诗歌增添文化底蕴,同时从侧面歌颂皇家拥有众多贤才。这种用典暗示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统治者只知游乐、不体恤民情的不满和讽喻。

3. 分段赏析

自古以来,众多诗人都曾以秋风为主题进行创作,尽管描写对象相同,但其寄托的情感与志趣却各有千秋。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因秋风吹破自家茅屋,由此推己及人,发出了渴望出现千万间广厦,庇佑天下贫寒之士的宏愿;刘禹锡的《始闻秋风》以与秋风对话开篇,其中“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两句,生动地描绘出骏马、猛雕被秋风唤起勃勃生气的神态,展现出秋风赋予万物的活力。而在诗人笔下的《南囿秋风》中,秋风则成为了展现特定事件的背景。从诗中“别院”“辇路”“宫槐”“宸游”等词语可以看出,全诗描绘的是王公贵族秋日狩猎的宏大场面。诗人特意将“秋”与“风”分开描写,“秋”点明时令,“风”则暗示自然界的变化,有时能增添声势、壮大声威。诗中提到昨夜刮风,而今日天朗气清、风和日丽,正是出游狩猎的绝佳时机,临城别馆的道路早已清扫干净,只待贵族们的大队人马出发。诗中颔联“万马嘶空”“千旖拂地”,将这场狩猎的浩大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其规模之盛远超苏东坡在《密州出猎》中所描绘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的词作借狩猎表达了保卫国家、抵御外敌的壮志豪情,而贵族们的狩猎活动,更多是为了炫耀和享乐。古代就有王公贵族狩猎的传统,《庄暴见孟子》中曾记载,若君王狩猎能让百姓心生喜悦,认为这是君王身体康健的象征,便是与民同乐。然而在《南囿秋风》中,狩猎场面看似热闹非凡,万马奔腾、旌旗飘扬,实则暗藏冷清。颈联“落雁惊飞云外之浦,飞鹰欲藏水边之台”,描绘出落雁惊飞、飞鹰藏匿的景象,暗示这场狩猎并未给百姓带来喜悦,因为天子的狩猎之乐与普通百姓毫无关联。这也呼应了孟子提出的“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的问题,其中蕴含的不仅是是否与民同乐的区别,更关乎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诗人的讽刺之意在诗中表现得含蓄委婉,尤其是尾联“宸游睿藻年年事,况有长杨侍从才”,看似只是平淡地叙述皇家每年都会举行狩猎活动,还会让文人创作诗文助兴,实则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却毫不关心百姓疾苦的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李东阳有些诗,曾受明初台阁体的影响。此诗就是如此,尤其是尾联。《列朝诗集小传》说明宣宗与杨士奇等人“君臣同游赓歌继作”,尾联二句便是指此事。由此可见,李东阳对于以杨士奇为首的台阁体诗人是相当推重的。

现代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寅宾《元明清诗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跂《金陵三首其一》

下一篇:明·张弼《胡陵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