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苑临城辇路开":别苑就在京城边上,车马通行的大道已经畅通无阻,
# 辇路:指皇帝车驾所经的路。,别苑:指皇帝正宫以外的宫苑。南囿位于北京城南二十华里故曰临城。
"天风昨夜起官槐":昨夜秋风在官槐间轻轻吹拂。
# 官槐:指宫中的树木。
"秋随万马嘶空至":秋天好像跟着万马的嘶鸣声从天空呼啸而来,
"晓送千旓拂地来":天明的时候几千面有装饰物的旗子飘拂而来。
# 旓:古代旗子上的装饰物。
"落雁远惊云外浦":大雁被惊得远远飞向云外的水滨,
#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飞鹰欲下水边台":飞鹰也好像要冲向水边的亭台。
# 飞鹰:明王朝在南囿筑晾鹰台,这里指游猎的地方。
"宸游睿藻年年事":皇家年年都出来游玩,还留下不少诗文呢,
# 睿藻:指皇帝的诗文。,宸游:指皇帝的游猎。
"况有长杨侍从才":更何况还有像司马相如那样有才华的侍从陪着。
# 况有长杨侍从才:南圃本是皇帝常来游猎和吟诗作赋的地方,况且当时还有像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与扬雄那样的文学侍臣。这里以司马相如、扬雄借指明宣宗时的台阁大臣杨士奇等人。
明代文学家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祖籍茶陵(今属湖南)。居朝五十年,入阁十五年。以馆阁大臣领袖文坛,“天下翕然宗之”,形成以他为首的茶陵派,开“前七子”倡导复古之先河。其诗“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他为文典雅流丽,试图以复古来扭转台阁体的流弊,主编《大明会典》《历代通鉴纂要》《宪宗实录》《孝宗实录》等。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续稿》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颂圣诗。描绘了京都南苑的秋景,南苑的别苑临近京城,辇路畅通无阻,昨夜秋风在官槐间吹起。秋天伴随着万马嘶鸣声呼啸而至,清晨千旓随风拂地而来。大雁被惊起,远远飞向云外的水浦,飞鹰欲冲向水边的亭台。年年都有皇家在此游览并留下御制诗文,更何况还有如司马相如般富有才华的侍从相伴。表达了对京都南苑秋风景色的赞美,同时歌颂了皇家的威严与风范。
2. 写作手法
化用:“秋随万马嘶空至,晓送千旓拂地来”:此句可能化用了苏轼《密州出猎》中“千骑卷平冈”的意境,都通过描绘众多马匹、旗帜等元素来展现出游或出猎的盛大场景,以宏大的场面来营造出一种壮观的氛围。不过,李东阳诗中是皇帝至南苑游猎的场景,而苏轼词是借出猎体现保卫国家打击敌人侵略的决心。用典:“况有长杨侍从才”,化用司马相如作《长杨赋》的典故,以司马相如的才华来比喻皇家侍从文人的才华,暗示当时文人侍从陪伴皇家游幸,且富有文学才能,为诗歌增添文化底蕴,同时从侧面歌颂皇家拥有众多贤才。这种用典暗示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统治者只知游乐、不体恤民情的不满和讽喻。
3. 分段赏析
自古以来,众多诗人都曾以秋风为主题进行创作,尽管描写对象相同,但其寄托的情感与志趣却各有千秋。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因秋风吹破自家茅屋,由此推己及人,发出了渴望出现千万间广厦,庇佑天下贫寒之士的宏愿;刘禹锡的《始闻秋风》以与秋风对话开篇,其中“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两句,生动地描绘出骏马、猛雕被秋风唤起勃勃生气的神态,展现出秋风赋予万物的活力。而在诗人笔下的《南囿秋风》中,秋风则成为了展现特定事件的背景。从诗中“别院”“辇路”“宫槐”“宸游”等词语可以看出,全诗描绘的是王公贵族秋日狩猎的宏大场面。诗人特意将“秋”与“风”分开描写,“秋”点明时令,“风”则暗示自然界的变化,有时能增添声势、壮大声威。诗中提到昨夜刮风,而今日天朗气清、风和日丽,正是出游狩猎的绝佳时机,临城别馆的道路早已清扫干净,只待贵族们的大队人马出发。诗中颔联“万马嘶空”“千旖拂地”,将这场狩猎的浩大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其规模之盛远超苏东坡在《密州出猎》中所描绘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的词作借狩猎表达了保卫国家、抵御外敌的壮志豪情,而贵族们的狩猎活动,更多是为了炫耀和享乐。古代就有王公贵族狩猎的传统,《庄暴见孟子》中曾记载,若君王狩猎能让百姓心生喜悦,认为这是君王身体康健的象征,便是与民同乐。然而在《南囿秋风》中,狩猎场面看似热闹非凡,万马奔腾、旌旗飘扬,实则暗藏冷清。颈联“落雁惊飞云外之浦,飞鹰欲藏水边之台”,描绘出落雁惊飞、飞鹰藏匿的景象,暗示这场狩猎并未给百姓带来喜悦,因为天子的狩猎之乐与普通百姓毫无关联。这也呼应了孟子提出的“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的问题,其中蕴含的不仅是是否与民同乐的区别,更关乎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诗人的讽刺之意在诗中表现得含蓄委婉,尤其是尾联“宸游睿藻年年事,况有长杨侍从才”,看似只是平淡地叙述皇家每年都会举行狩猎活动,还会让文人创作诗文助兴,实则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却毫不关心百姓疾苦的现实。
# 李东阳有些诗,曾受明初台阁体的影响。此诗就是如此,尤其是尾联。《列朝诗集小传》说明宣宗与杨士奇等人“君臣同游赓歌继作”,尾联二句便是指此事。由此可见,李东阳对于以杨士奇为首的台阁体诗人是相当推重的。
现代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寅宾《元明清诗鉴赏》
上一篇:明·王跂《金陵三首其一》
下一篇:明·张弼《胡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