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shào

朝代:明作者:李东阳浏览量:2
cāng
cāng
lián
kōng
rǎn
rǎn
yuè
duò
shuǐ
piāo
yáo
shuāng
bìn
fēng
huǎng
dìng
zhǐ
qīng
fān
yòng
jīng
làng
cháng
zài
ěr
jiāng
hào
dàng
xíng
fāng
wèi
zhèng
chóu
jué
kuàng
nǎi
zhōng

译文

雾霭苍茫连接着天空,月亮缓缓沉入湖水中。风吹双鬓飘摇不定,心神恍惚无处停留。轻帆顺风无需划桨,惊涛骇浪声常在耳畔。江湖日益浩渺辽阔,行役之路尚未停歇。寄居他乡正愁苦至极,何况又在深夜起身漂泊。

逐句剖析

"苍苍雾连空":雾霭苍茫连接着天空,

"冉冉月堕水":月亮缓缓沉入湖水中。

# 堕:沉落。,冉冉:慢慢地。

"飘飖双鬓风":风吹双鬓飘摇不定,

# 飘飖:飘荡。

"恍惚无定止":心神恍惚无处停留。

# 恍惚:迅疾或疾速。

"轻帆不用楫":轻帆顺风无需划桨,

# 楫:划船的工具。

"惊浪长在耳":惊涛骇浪声常在耳畔。

"江湖日浩荡":江湖日益浩渺辽阔,

"行役方未已":行役之路尚未停歇。

# 行役:因服军役、劳役或公务而在外跋涉。

"羁栖正愁绝":寄居他乡正愁苦至极,

# 羁栖:作客他乡,寄寓他方。

"况乃中夜起":何况又在深夜起身漂泊。

# 中夜:半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过邵伯湖》是明代诗人李东阳创作的五言古体诗。全诗以夜航邵伯湖为背景,通过“雾连空”“月堕水”等意象勾勒出苍茫夜色,以“飘飖双鬓风”“惊浪长在耳”凸显行舟动荡之感,借江湖浩荡暗喻人生行役未歇。前两句绘湖上夜空远景,借视觉展现苍茫雾、堕水月之景;中间四句描湖面风与浪,以听觉呈现行船时的动态;最后四句直抒羁旅情怀。全诗情思深沉勃郁,意蕴浑厚古朴,格调高古,展现出诗人在南下途中对羁旅生涯的独特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祖籍茶陵(今属湖南)。居朝五十年,入阁十五年。以馆阁大臣领袖文坛,“天下翕然宗之”,形成以他为首的茶陵派,开“前七子”倡导复古之先河。其诗“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他为文典雅流丽,试图以复古来扭转台阁体的流弊,主编《大明会典》《历代通鉴纂要》《宪宗实录》《孝宗实录》等。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续稿》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成化八年,26岁的李东阳任翰林院编修,这一年,他从京城告假返回湖南,顺着运河南下,路过位于江苏中部、扬州北面的邵伯湖,《夜过邵伯湖》便为诗人此次旅途创作,收录于诗文集《南行稿》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抒怀的五言古诗。描绘了诗人夜过邵伯湖时,先见湖上夜空雾连空、月堕水的远景,又感湖面风拂双鬓、惊浪入耳的近景,最后抒发南下途中羁旅漂泊的愁怀,借邵伯湖夜晚的独特景象,传递出行役生涯的孤寂与艰辛,尽显羁旅情思。

2. 写作手法

衬托:“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以“惊浪长在耳”的喧嚣、惊险,衬托出湖面风势之强劲。风鼓船帆,船行迅疾无需划桨,而惊浪声持续不断,从听觉角度强化湖上环境的动态与不安,侧面衬托出行役途中的漂泊之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在风浪中行船的艰辛与内心因羁旅产生的孤寂。以乐景衬哀情:“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描绘出湖上夜景,雾气弥漫与天空相融,明月缓缓“堕”入水中,画面宏阔、优美且富有梦幻感,是视觉上的“乐景”。但诗人此时正处于羁旅行役途中,内心满是忧愁烦闷,眼前的美好景致并不能慰藉其思乡、厌弃漂泊的哀情,反而以乐景反衬出诗人的羁旅之愁,使“愁”情更显深沉,让哀情在美好景致的对照下被突出强调。借景抒情:“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诗人借邵伯湖夜晚的雾、月、风、浪等景致,抒发情感。弥漫的雾、堕水的月营造出朦胧又宏阔的氛围,吹动双鬓的风、耳边的惊浪,展现行船环境的动荡,这些景中蕴含着诗人行役漂泊的孤寂、对羁旅生活的厌倦,将内心的愁绪寄托于湖上夜景的描写中,实现借景抒情,让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开头两句看似平常,实则静动相衬,内蕴丰沛,值得细品。诗人以“连”字状雾,让读者感知到雾气弥漫、与高空相融的态势;用“堕”字写月,月本静态,因船行迅疾,船上之人观月时,错觉月在直“堕”。这既源于视觉引发的心理错觉,也体现船行月移的相对运动感。诗借错觉化静为动,添别样趣味。同时,“堕”字带着沉重感,是诗人心情的自然流露。眼前景致虽美,却难契合诗人内心,乐景难慰哀情,“堕”字分量颇重,与结句“愁”字遥相呼应,令诗情前后浑然一体。以上两句,是邵伯湖的大背景,接下来四句,才切入“夜过”邵伯湖的核心。这四句都聚焦于“风”字。“飘翻双鬓风,恍惚无定止”,湖风袭来,恍惚间不知其起止与何时停歇,尽显湖上风的特质;且这风颇有力量,吹乱船头诗人双鬓,这还只是小处。“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才见湖上风的气势。风大得鼓足船帆,船无需划桨,轻快又惊险。风催船疾驶,任风摆布,只闻惊涛拍击船板声。这般经历,促使诗人提笔记录夜过邵伯湖之景,可说触发创作的,不是雾与月,而是这湖上的风。从全诗情绪看,诗人对风似无好感,可这四句非亲历不能道,为邵伯湖增色许多。最后四句抒发内心情感。“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诗人经运河到高邮湖、邵伯湖,水面渐阔、水势日盛,行程却尚在中途,远未结束。按理视野开阔应心情畅快,可“方未已”三字尽显对长期羁旅水上的厌倦,饱含盼终止动荡生活的期待。故而诗人感慨:“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两句既紧扣“夜”,又点明“愁”,突出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李东阳在诗歌理论与诗作实践上均注意古体诗与律诗在法度和音调上的区别,这首五古诗在布局与音调的变化上均与律诗有明显的不同,处处露出学杜甫的痕迹。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寅宾《元明清诗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钱宰《采菱曲(四首)》

下一篇:明·朱有燉《元宫词(一百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