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án

朝代:明作者:王守仁浏览量:3
yuán
hūn
hūn
kōng
chū
mén
zhǐ
chǐ
西
dōng
rén
duō
shī
tóu
kēng
qiàn
tíng
chē
qióng
zhǎn
chī
yóu
kāi
bái
hái
pái
chāng
bài
chóng
tóng
xiǎo
chén
màn
yǒu
chéng
qīng
zhì
ān
yáo
wàn
fēng

译文

正月初一天色昏昏暗暗,浓雾像塞子一样充满了整个天空,出门近在咫尺却弄错了东西方向。很多人不慎跌进坑沟,我也停下车子为路尽而哭泣。想要斩杀蚩尤驱散迷雾让白日重现,还要推开天门拜见圣明的帝王。小臣我空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怎能得到能盘旋而上的万里长风呢。

逐句剖析

"元日昏昏雾塞空":正月初一天色昏昏暗暗,浓雾像塞子一样充满了整个天空,

"出门咫尺误西东":出门近在咫尺却弄错了东西方向。

"人多失足投坑堑":很多人不慎跌进坑沟,

"我亦停车泣路穷":我也停下车子为路尽而哭泣。

"欲斩蚩尤开白日":想要斩杀蚩尤驱散迷雾让白日重现,

"还排阊阖拜重瞳":还要推开天门拜见圣明的帝王。

"小臣漫有澄清志":小臣我空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 漫:一作谩。

"安得扶摇万里风":怎能得到能盘旋而上的万里长风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元日雾》是明代王守仁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细致描绘了元日这天雾气浓重的景象,浓雾遮蔽了天地,让往来行人难辨方向、迷失路径,连周围的景物也变得模糊不清。诗人面对这样的景象,心中生出对困境的深沉感慨。他虽怀有像驱散迷雾那样让世间清朗的志向,却因现实中的种种阻碍难以实现,这份无奈在诗句中自然流露。诗中运用了用典等手法,借助相关典故来强化情感的表达,展现出内心的壮志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全诗将对大雾的实景描写与内心的情感抒发紧密结合,写景时细致入微,抒情时真挚恳切,让读者能感受到诗人面对迷雾时复杂而真切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阳明学派”的创立者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追谥文成,余姚(今属浙江)人。王守仁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所创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他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成为理学内部心一元论的最大代表。王守仁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而后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良知”人皆有之,故愚夫、愚妇都能成为圣人。其“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元日昏昏雾塞空,”开篇以“元日”点明时间是正月初一,这本该是辞旧迎新、充满喜庆氛围的日子。但“昏昏”二字描绘出雾气弥漫下天色昏暗的景象,“塞空”则强调了雾的浓度——雾气如厚重的帷幕般充斥整个天空,遮蔽了阳光与视野。这种与节日氛围截然相反的景象,一开篇就奠定了压抑、迷茫的基调,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种雾气扑面而来的沉闷感,也为后文描写行路艰难做了铺垫。“出门咫尺误西东,”承接上句的浓雾景象,进一步刻画雾中行走的困境。“咫尺”本指极近的距离,却偏偏“误西东”,连最基本的方向都无法分辨。这一对比生动展现了雾气的浓重程度,即便在熟悉的环境中,也因能见度极低而迷失方向。寻常出门的简单动作在此刻变得艰难,既写出了雾的实际影响,也暗含了人在困境中无所适从的茫然感,让读者体会到那种近在眼前却辨不清路径的无奈。“人多失足投坑堑,”聚焦于浓雾带来的具体危害。“人多”二字说明并非个例,而是普遍现象,可见雾气对行人的影响范围之广。“失足投坑堑”则细致描绘了行人在雾中因看不清路况,不慎跌入沟壑、陷阱的情景。这不仅是对现实危险的刻画,更通过“失足”的狼狈与“坑堑”的险恶,强化了雾中环境的凶险,让读者感受到人们在自然困境面前的脆弱与艰难。“我亦停车泣路穷,”从他人的遭遇转向“我”的个人感受。“停车”这一动作表明前行已完全受阻,无法继续行进。“泣路穷”则直接抒发情感,“泣”字写出了感伤的程度,“路穷”不仅指物理上的道路断绝,更暗含了人生或仕途陷入困境的隐喻。在浓雾阻断前路的现实面前,个人的无力感油然而生,这份感伤既是对眼前困境的无奈,也隐约透露出对未来方向的迷茫。“欲斩蚩尤开白日,”笔锋一转,从被动承受困境转向主动寻求突破。这里借用了蚩尤的典故——传说蚩尤作战时会兴起大雾,困扰敌军。“欲斩蚩尤”展现出强烈的决心,想要驱散这弥漫的浓雾;“开白日”则点明愿望,期盼阳光重现、天空清明。这一句不再沉溺于感伤,而是透出积极进取的壮志,将对自然雾气的不满升华为改变困境的渴望。“还排阊阖拜重瞳,”承接上句的壮志,进一步抒发人生抱负。“阊阖”原指神话中的天门,这里代指通往朝廷的门路;“重瞳”相传是古代贤明帝王(如舜)的特征,此处代指君主。“排阊阖”的动作展现出主动进取的姿态,“拜重瞳”则表明希望面见帝王、获得赏识的心愿。这一句将个人志向与仕途理想结合,体现了古代文人渴望施展才华、为朝廷效力的入世情怀。“小臣谩有澄清志,”语气由壮志转为感慨。“小臣”是作者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带有谦逊之意;“谩有”即空有,“澄清志”指治理天下、让世间清明的志向。这句话坦诚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虽心怀壮志,却因种种阻碍难以施展。字里行间透着怀才不遇的无奈,也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知,情感真实而恳切。“安得扶摇万里风,”再次借用典故,化用《庄子・逍遥游》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意象。“安得”以反问的语气表达强烈的期盼,“扶摇万里风”象征着能助力实现理想的强大力量。在坦言志向难伸之后,作者并未完全消沉,而是寄希望于获得外在助力,让自己的“澄清志”得以施展。这句既流露了对现实的无奈,也保留着对未来的期盼,情感复杂而真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全室宗泐《姑苏台歌》

下一篇:明·吴鼎芳《寺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