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无鸟迹":空寂的山林里没有鸟的踪迹,
"何物如人意":什么东西能符合人的心意。
"委曲结绳文":藤蔓屈曲缠绕像结绳的纹路,
"离披草书字":藤蔓舒展披散如草书的字迹。
中唐诗人
顾况(727?~806?),唐代诗人。字逋翁,又号悲翁,祖籍云阳(今江苏丹阳),迁家海盐(今属浙江)衡山。早年曾读书山林。至德进士及第,曾官著作佐郎,因嘲诮权贵,被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顾况的诗,题材广泛,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形式多样,尤长于歌行。其诗风不拘一格,语言平易,不避俚俗。代表作品有《露青竹杖歌》《李供奉弹箜篌歌》。著有《华阳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该诗通过自然与人文意象的巧妙联结,勾勒出藤蔓的独特姿态;表达了诗人对石上藤这一自然之物的细致观察与由衷喜爱,也暗藏着对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的欣赏。
2. 写作手法
对比:“空山无鸟迹,何物如人意”与“委曲结绳文,离披草书字”,前两句写空山寂寥无鸟迹的空旷之景,后两句聚焦石上藤如汉字的具体形态,以环境的“空”与藤蔓的“实”形成对比,突出藤蔓在空山中的存在感。互文:“空山无鸟迹,何物如人意”与“委曲结绳文,离披草书字”前两句的“空山”为藤蔓生长提供背景,末两句直接呼应首二句“如人意”的设问,自然之景与人文比喻相互映衬,构成“天工与人文”的意境互文,让“空山”因藤蔓而有了意趣,藤蔓因人文比喻而更显韵味。比喻“委曲结绳文,离披草书字”将藤蔓屈曲缠绕的形态比作“结绳文”,将其舒展披散的样子比作“草书字”,以人工符号喻自然景物,既生动写出藤蔓的形态特征,又赋予自然景物文化意涵。
3. 分段赏析
“空山无鸟迹”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空山的寂静,没有鸟的踪迹,营造出清幽的环境,为下文写石上藤做铺垫。“何物如人意”以设问引出描写对象,在这空寂的山中,什么能如人所愿、带来意趣?自然过渡到对石上藤的关注。“委曲结绳文”描写藤蔓的形态,它屈曲缠绕,像古代的结绳纹路一样有古朴的韵味,用“结绳文”作比,将藤蔓的弯曲具象化。“离披草书字”则写藤蔓舒展披散的样子,如同挥洒自如的草书字迹,又以“草书字”为喻,赋予藤蔓灵动的美感。这两句通过比喻,把自然景物与人文符号相连,既写出了藤的形态特征,又暗含诗人的欣赏。
上一篇:唐·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