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域阳关道":通往西域遥远的阳关道上,
# 阳关道: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绝域:指极远的地域,此指西域。
"胡沙与塞尘":举目惟见边塞的烟气和沙尘。
# 塞尘: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唐韩愈《烽火》诗:“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沙:一作“烟”。
"三春时有雁":整个春天只偶有大雁飞过,
# 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汉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
"万里少行人":万里路上很少见到行人。
# 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苜蓿随天马":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
# 天马:骏马的美称。汉武帝听张骞说大宛出产良马,便遣使持千金及金马赴大宛求购。大宛王毋寡爱其宝马,不愿给汉使,汉使以大军将至相威胁。毋寡认为西汉远在东方,不会派大军远袭大宛,乃袭杀汉使,掠走其财物。汉武帝闻使者被杀,财物被劫,先后两次征讨大宛,攻至大宛都城贵山后,汉军与大宛议和,取其宝马数十匹,中等以下马三千余匹。大宛骏马因品种优良,被称为“天马”。,苜蓿: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萄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
"葡萄逐汉臣":葡萄种也带随着汉家使臣。
# 汉臣:汉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逐:随。,葡萄:一作“蒲桃”。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
"当令外国惧":这一去自应让外族害怕,
# 外国: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权。后以指本国以外的国家。,令:使。,当:应当。
"不敢觅和亲":使他们不敢再强求结亲和好。
# 和亲: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觅:寻求。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友人刘司直赴安西途中所经的绝域阳关道,那里胡沙塞尘漫天,三春虽有雁但万里罕见行人,尽显路途的遥远、寂寞与荒凉。诗中还借想象展现了丝绸之路上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的特异风光。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塞外艰难处境的关切,寄寓了对友人出塞建功立业、弘扬国威的殷切期望,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报国豪情,借送别友人的场景写出了真挚的友情与深沉的爱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通过描写友人前往安西途中阳关道路的偏远、塞外的沙尘弥漫,以及即便在春天也只有大雁偶尔飞过,路上行人稀少的景象,渲染出一种荒凉、寂寞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远行塞外的担忧与牵挂之情。用典:“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运用了汉代天马(即大宛良马)引进苜蓿,汉臣带回葡萄的典故,既描绘出丝绸之路上独特的物产交流景象,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暗示友人此去安西也能像古人一样有所作为,为边疆带来新的气象。
3. 分段赏析
首联“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诗人开篇便点明友人刘司直前往安西所经之路,乃偏远的阳关道,那里充斥着胡地风沙与塞外尘土,直观地描绘出路途的遥远与环境的恶劣,尽显凄凉之感,也流露出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担忧。颔联“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在三春时节,本应是生机勃勃之时,可在此处,唯有偶尔飞过的大雁,而万里行程中行人稀少,空中的大雁与地上的寂寥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渲染出旅途的寂寞与荒凉,强化了诗人对友人孤独远行的关切。颈联“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巧妙运用典故,当年汉武帝时期,天马引入苜蓿,汉臣带回葡萄,诗人以想象勾勒出丝绸之路上独特的物产交流场景,由实转虚,在描绘特异风光的同时,蕴含着对汉使沟通两地文化功绩的颂扬,借此激励友人如古人一般,远赴安西能有所建树。尾联“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期望,希望友人刘司直出塞后能建立功勋,让外国心生畏惧,不敢再妄图以和亲来解决问题,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期待,也展现出诗人自身渴望报效国家、安定边疆的豪迈情怀。
4. 作品点评
《送刘司直赴安西》一诗行文脉络清晰,从写景起笔,自然过渡到说史,最后又落脚于抒情,曲折有致。其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绝域”“胡沙”“塞尘”等景象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友人赴边之路的艰难。诗中字句之间始终流淌着诗人对友人始终如一的深情。
# 刘云:无意之意。
明高棅《唐诗品汇》
# 蒋春甫曰:是安西语。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起便酸楚,中俱实境实事。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三四清警自在。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周敬曰:结语壮。与《送平澹然》诗同调。周珽曰:唐时吐蕃强盛,每争安两,中国常与之和亲,以公主嫁吐蕃,大损国威。故此诗结励刘司直当别建远漠,俾夷人畏服,勿敢希蹈前图,致重国耻。通篇典雅醇正,音合大调。黄家鼎曰:惨淡。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气此是雄浑一派,所谓五言长城也。
清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一气浑沦,神勇之技。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陈德公曰:起二已是纵笔。三四亦错落作对。评:入手苍莽,承以凄楚之联,便觉满目萧条。五六如是直置,引起结绪,章法浑成。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末用勉以送之,结得雄健。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