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liú
zhí
ān
西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1
jué
yáng
guān
dào
shā
sài
chén
sān
chūn
shí
yǒu
yàn
wàn
shǎo
xíng
rén
xu
suí
tiān
táo
zhú
hàn
chén
dāng
lìng
wài
guó
gǎn
qīn

译文

通往西域遥远的阳关道上,举目惟见边塞的烟气和沙尘。整个春天只偶有大雁飞过,万里路上很少见到行人。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葡萄种也带随着汉家使臣。这一去自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结亲和好。

逐句剖析

"绝域阳关道":通往西域遥远的阳关道上,

# 阳关道: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绝域:指极远的地域,此指西域。

"胡沙与塞尘":举目惟见边塞的烟气和沙尘。

# 塞尘: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唐韩愈《烽火》诗:“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沙:一作“烟”。

"三春时有雁":整个春天只偶有大雁飞过,

# 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汉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

"万里少行人":万里路上很少见到行人。

# 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苜蓿随天马":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

# 天马:骏马的美称。汉武帝听张骞说大宛出产良马,便遣使持千金及金马赴大宛求购。大宛王毋寡爱其宝马,不愿给汉使,汉使以大军将至相威胁。毋寡认为西汉远在东方,不会派大军远袭大宛,乃袭杀汉使,掠走其财物。汉武帝闻使者被杀,财物被劫,先后两次征讨大宛,攻至大宛都城贵山后,汉军与大宛议和,取其宝马数十匹,中等以下马三千余匹。大宛骏马因品种优良,被称为“天马”。,苜蓿: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萄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

"葡萄逐汉臣":葡萄种也带随着汉家使臣。

# 汉臣:汉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逐:随。,葡萄:一作“蒲桃”。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

"当令外国惧":这一去自应让外族害怕,

# 外国: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权。后以指本国以外的国家。,令:使。,当:应当。

"不敢觅和亲":使他们不敢再强求结亲和好。

# 和亲: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觅:寻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刘司直赴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送友赴边为主题,前两联描绘友人赴边路途遥远、环境恶劣,三春有雁但万里无人,尽显荒凉;第三联想象丝路风光,苜蓿、葡萄随天马、汉臣而来,别具特色;末联希望友人建功扬威,也寄寓自己报国豪情。全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用典等手法,熔写景、说史、抒情于一炉,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友人始终如一的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刘司直赴安西》由唐代诗人王维创作。当时王维的友人刘司直即将奔赴边疆,加入都护幕府。王维有感于与友人的分别,写下此诗为其送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唐朝与突厥、契丹等外族虽缔结了和亲之约,但成效不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友人刘司直赴安西途中所经的绝域阳关道,那里胡沙塞尘漫天,三春虽有雁但万里罕见行人,尽显路途的遥远、寂寞与荒凉。诗中还借想象展现了丝绸之路上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的特异风光。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塞外艰难处境的关切,寄寓了对友人出塞建功立业、弘扬国威的殷切期望,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报国豪情,借送别友人的场景写出了真挚的友情与深沉的爱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通过描写友人前往安西途中阳关道路的偏远、塞外的沙尘弥漫,以及即便在春天也只有大雁偶尔飞过,路上行人稀少的景象,渲染出一种荒凉、寂寞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远行塞外的担忧与牵挂之情。用典:“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运用了汉代天马(即大宛良马)引进苜蓿,汉臣带回葡萄的典故,既描绘出丝绸之路上独特的物产交流景象,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暗示友人此去安西也能像古人一样有所作为,为边疆带来新的气象。

3. 分段赏析

首联“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诗人开篇便点明友人刘司直前往安西所经之路,乃偏远的阳关道,那里充斥着胡地风沙与塞外尘土,直观地描绘出路途的遥远与环境的恶劣,尽显凄凉之感,也流露出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担忧。颔联“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在三春时节,本应是生机勃勃之时,可在此处,唯有偶尔飞过的大雁,而万里行程中行人稀少,空中的大雁与地上的寂寥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渲染出旅途的寂寞与荒凉,强化了诗人对友人孤独远行的关切。颈联“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巧妙运用典故,当年汉武帝时期,天马引入苜蓿,汉臣带回葡萄,诗人以想象勾勒出丝绸之路上独特的物产交流场景,由实转虚,在描绘特异风光的同时,蕴含着对汉使沟通两地文化功绩的颂扬,借此激励友人如古人一般,远赴安西能有所建树。尾联“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期望,希望友人刘司直出塞后能建立功勋,让外国心生畏惧,不敢再妄图以和亲来解决问题,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期待,也展现出诗人自身渴望报效国家、安定边疆的豪迈情怀。

4. 作品点评

《送刘司直赴安西》一诗行文脉络清晰,从写景起笔,自然过渡到说史,最后又落脚于抒情,曲折有致。其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绝域”“胡沙”“塞尘”等景象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友人赴边之路的艰难。诗中字句之间始终流淌着诗人对友人始终如一的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云:无意之意。

明高棅《唐诗品汇》

# 蒋春甫曰:是安西语。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起便酸楚,中俱实境实事。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三四清警自在。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周敬曰:结语壮。与《送平澹然》诗同调。周珽曰:唐时吐蕃强盛,每争安两,中国常与之和亲,以公主嫁吐蕃,大损国威。故此诗结励刘司直当别建远漠,俾夷人畏服,勿敢希蹈前图,致重国耻。通篇典雅醇正,音合大调。黄家鼎曰:惨淡。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气此是雄浑一派,所谓五言长城也。

清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一气浑沦,神勇之技。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陈德公曰:起二已是纵笔。三四亦错落作对。评:入手苍莽,承以凄楚之联,便觉满目萧条。五六如是直置,引起结绪,章法浑成。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末用勉以送之,结得雄健。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石龛》

下一篇:唐·顾况《石上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