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ān
huā

朝代:明作者:李东阳浏览量:3
zuó
huā
shén
chū
ruǐ
gōng
绿
yún
niǎo
niǎo
jīn
fēng
zhuāng
chéng
shì
zhào
chí
biān
yǐng
zhǐ
kǒng
sāo
tóu
luò
shuǐ
zhōng

译文

昨夜​​花神从花苞的宫阙中悄然苏醒,轻柔的翠叶​​如云霞舒展,却经不起一丝风的撩动。她​​对镜梳妆,低头轻看池中倒影,唯恐​​那发簪般的簪子落入水中破碎。

逐句剖析

"昨夜花神出蕊宫":昨夜​​花神从花苞的宫阙中悄然苏醒,

"绿云袅袅不禁风":轻柔的翠叶​​如云霞舒展,却经不起一丝风的撩动。

"妆成试照池边影":她​​对镜梳妆,低头轻看池中倒影,

"只恐搔头落水中":唯恐​​那发簪般的簪子落入水中破碎。

# 只:一作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李东阳的《玉簪花》是一首以物拟人、虚实相生的咏物之作,通过神话想象与细腻描摹,将玉簪花的清丽姿态与诗人对生命易逝的哲思融为一体,展现了明代文人诗“托物寓理”的独特韵味。以玉簪花为镜,照见自然之灵秀与生命之脆弱。诗中神话与现实交织,双关与隐喻层叠,既有宋词“雅艳”的婉约,又含哲人“逝者如斯”的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祖籍茶陵(今属湖南)。居朝五十年,入阁十五年。以馆阁大臣领袖文坛,“天下翕然宗之”,形成以他为首的茶陵派,开“前七子”倡导复古之先河。其诗“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他为文典雅流丽,试图以复古来扭转台阁体的流弊,主编《大明会典》《历代通鉴纂要》《宪宗实录》《孝宗实录》等。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续稿》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昨夜花神出蕊宫”​​以“花神”暗喻玉簪花的仙姿,将其开放升华为天界神女的降临。“蕊宫”既指花苞,又暗含道教“蕊珠宫”的仙境意象,赋予植物以神性。夜半花开,打破凡俗时空,暗示玉簪花在幽暗中悄然绽放的神秘美感,呼应其“月下美人”的别称。​​“绿云袅袅不禁风”​​以“绿云”喻层层叠叠的花叶,既写其色之青翠欲滴,又状其态之轻盈飘摇。“袅袅”叠字强化动态韵律,而“不禁风”的柔弱感,暗含对自然生命力的矛盾赞叹——既惊其灵动,又怜其易折。与首句“花神”的庄重形成反差,以柔克刚,凸显玉簪花外柔内刚的特质。​​“妆成试照池边影”​​将玉簪花幻化为对镜理鬓的佳人,“试照”二字捕捉少女般的矜持与期待。池水倒影构成虚实相生的美学空间,暗含“镜花水月”的禅意,暗示美好之短暂易逝。“影”字既指物理投影,又隐喻诗人与花共有的“浮生若梦”的怅惘。​​“只恐搔头落水中”​​以“恐”字陡转,将诗意推向高潮。“搔头”既指玉簪花的别称(因其形似女子发簪),又暗写花枝垂落似簪头将坠的物理形态,一语双关。表面写怕簪头落水,实则寄托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担忧,与“花开堪折直须折”的直白不同,此诗以含蓄的“恐”字传递更深层的生命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刘基《无愁果有愁曲》

下一篇:明·沈明臣《萧皋别业竹枝词十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