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生宝镜草堂前":舒生的宝镜在草堂前摆放,
"锦囊入手明月圆":锦缎镜囊拿在手中,镜中光影如明月般圆润。
"雪光辉辉照肝胆":雪光明亮照耀出坦荡肝胆,
"流苏风飓朱绳县":流苏在狂风中飘动,红绳将镜囊悬挂。
"青铜千岁化玄玉":青铜历经千年化为黑色玉石,
"声如金磬清悠然":敲击时声音如金磬般清越悠远。
"龙文不断细如发":镜上龙纹连绵不断细如发丝,
"天吴海若纷纠缠":天吴海若等神怪图案交错缠绕。
"夏王九鼎铸神怪":夏王铸造的九鼎雕刻神怪图案,
"无乃祖此相流传":恐怕是从这面镜子的纹饰传承而来。
"徐君爱镜如爱剑":徐君喜爱这面镜子如同喜爱宝剑,
"胡僧海客求识面":胡地僧人、海外客商都想一睹它的真容。
"玉匣时时风雨鸣":玉匣中时常发出风雨般的声响,
"翠奁忽忽蛟龙战":翠绿镜盒里忽然像有蛟龙在争斗。
"呜呼人事岂有常":唉,人间之事哪里有永恒不变,
"徐君白骨烟荒凉":徐君早已化为白骨,旧居只剩烟雾般的荒凉。
"此镜舒生买归越":这面镜子被舒生买下带回越地,
"转展胡乃登斯堂":辗转之间为何会来到这座堂屋。
"摩挲反覆辨世代":反复抚摸辨认它的年代,
"未必秦汉将无唐":未必是秦汉时期,或许是唐代。
"唐人笔势仿佛晋":镜上唐人书写的笔势隐约有晋人风格,
"蝇头小字题其傍":蝇头般的小字题写在镜旁。
"或随龙驭蒙葬地":它或许曾随帝王车驾进入陵墓,
"玉鱼金碗同深藏":与玉鱼、金碗一同深深埋藏。
"不然妃后殉红粉":不然就是被后妃当作殉葬器物,
"断冈落日埋清光":在断山落日之下埋藏起清莹光彩。
"秦园汉寝今谁识":秦代宫苑、汉代寝陵如今谁还能辨认,
"骐飐石马眠荆棘":有骐驎图案的石碑和石马在荆棘中沉睡。
"耕人拾此意茫昧":种田人捡到这些古物心中迷茫无知,
"青钱斗粟轻弃掷":像看待青钱、斗粟一样轻易丢弃。
"流传吾意任来去":我想它的流传就任其来去,
"神物不受相秘惜":神异器物不会被人私自珍藏。
"嵩高少室山万重":嵩山、少室山山峦重重,
"秋风桃竹访赤松":我在秋风中拄着桃竹杖寻访赤松子般的隐士。
"寒辉系肘照幽壑":将镜子系在肘间,清冷光辉照亮幽深山谷,
"魑魅不敢窥尘容":鬼怪不敢窥视我的身影。
"亦愁变化不可测":也担心它变化无常难以预料,
"丰城神剑终为龙":就像丰城神剑最终会化为蛟龙飞去。
明代后期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王穉登(1535年-1612年),字百谷、伯谷、伯固、号松坛道士。江苏江阴人,后移居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吴郡人)。明代后期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1. 分段赏析
“舒生宝镜草堂前,锦囊入手明月圆”,开篇直接点出描写对象“宝镜”及其所处位置“草堂前”,以及盛放它的“锦囊”。“明月圆”以明月比喻镜面的圆润光洁,既写出了宝镜的外形特点,又赋予其明亮的意象。这两句简洁明了地引出宝镜,为后文对宝镜的细致描写奠定基础。“雪光辉辉照肝胆,流苏风飓朱绳县”,继续描写宝镜相关景象。“雪光辉辉”形容镜面反射出的光芒明亮耀眼,“照肝胆”则夸张地写出光芒的清澈,仿佛能照见人的内心;“流苏”“朱绳”是与锦囊相关的装饰,“风飓”写出风吹的状态,“县”描绘出朱绳悬挂流苏在风中飘动的样子。此句通过光影和装饰的动态,进一步展现宝镜及相关物件的精致,也暗含对宝镜的赞叹。“青铜千岁化玄玉,声如金磬清悠然”,转向对宝镜材质和声音的描写。“青铜千岁”点出宝镜的古老,“化玄玉”形容其历经岁月后色泽如玄玉般温润;“声如金磬”以金磬作比,写出敲击宝镜时声音的清越,“清悠然”则描绘出声音的悠长韵味。这里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刻画宝镜,突出其古老与珍贵。“龙文不断细如发,天吴海若纷纠缠”,聚焦宝镜上的纹饰。“龙文不断细如发”写出龙纹的连贯和纤细,“天吴海若”是神话中的水神,“纷纠缠”描绘出这些神怪图案交错缠绕的复杂状态。通过对纹饰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宝镜工艺的精湛,也让宝镜更具神秘色彩。“夏王九鼎铸神怪,无乃祖此相流传”,由宝镜的纹饰联想到夏王九鼎。“夏王九鼎”是古代象征国家权力的重器,其纹饰也有神怪元素,“无乃祖此相流传”推测九鼎的纹饰或许是从这类宝镜的纹饰传承而来。这种联想抬高了宝镜纹饰的历史渊源,体现出对宝镜价值的认可。“徐君爱镜如爱剑,胡僧海客求识面”,写与宝镜相关的人物。“徐君爱镜如爱剑”以爱剑作比,写出徐君对宝镜的喜爱程度;“胡僧海客求识面”则通过胡僧、海外客商想要见识宝镜的举动,从侧面烘托出宝镜的名气和吸引力。这两句以人物的态度和行为,凸显宝镜的珍贵。“玉匣时时风雨鸣,翠奁忽忽蛟龙战”,描写盛放宝镜的器具异象。“玉匣”“翠奁”是装宝镜的盒子,“时时风雨鸣”“忽忽蛟龙战”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盒子仿佛时常发出风雨声、像有蛟龙在争斗的奇异景象。这种描写赋予宝镜及器具神秘色彩,暗示宝镜的神异。“呜呼人事岂有常,徐君白骨烟荒凉”,由宝镜联想到人事变迁。“呜呼”表达感叹,“人事岂有常”点明人生世事没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徐君白骨烟荒凉”则具体写出曾经喜爱宝镜的徐君已离世,旧居变得荒凉。此句由物及人,引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此镜舒生买归越,转展胡乃登斯堂”,写宝镜的流转。“舒生买归越”交代宝镜被舒生买下带回越地,“转展胡乃登斯堂”则写出宝镜辗转之后来到这座堂屋的过程。这两句承接上文的人事变迁,写出宝镜在不同人、不同地方之间的流转,体现其经历的复杂。“摩挲反覆辨世代,未必秦汉将无唐”,写对宝镜年代的辨识。“摩挲反覆”描绘出反复抚摸辨认的动作,“未必秦汉将无唐”推测宝镜的年代可能是秦、汉,也可能是唐。通过这一动作和推测,体现出对宝镜历史的探究,也让宝镜更添历史厚重感。“唐人笔势仿佛晋,蝇头小字题其傍”,进一步探寻宝镜的线索。“唐人笔势仿佛晋”写出宝镜旁题字的笔势有晋代风格,“蝇头小字”形容字迹的细小,“题其傍”点明题字的位置。这一细节为判断宝镜年代提供了新的依据,也显示出宝镜的文化价值。“或随龙驭蒙葬地,玉鱼金碗同深藏”,推测宝镜的过往经历。“龙驭”代指帝王,“蒙葬地”指随帝王葬入陵墓,“玉鱼金碗”是古代的陪葬品,“同深藏”写出宝镜可能与这些宝物一同被埋藏。这种推测让宝镜的经历更具传奇性。“不然妃后殉红粉,断冈落日埋清光”,提出另一种关于宝镜过往的推测。“妃后殉红粉”指宝镜可能作为后妃的殉葬品,“断冈落日”描绘出埋葬之地的环境,“埋清光”写出宝镜的光彩被掩埋。与上句一样,从另一种可能性丰富了宝镜的过往,增添其神秘色彩。“秦园汉寝今谁识,骐飐石马眠荆棘”,由宝镜的可能经历联想到古代遗迹。“秦园汉寝”是秦汉时期的宫殿寝陵,“今谁识”写出这些遗迹如今已鲜为人知,“骐飐石马”是陵墓前的石刻,“眠荆棘”描绘出它们被荆棘覆盖的荒凉景象。此句借古代遗迹的变迁,进一步抒发世事无常之感。“耕人拾此意茫昧,青钱斗粟轻弃掷”,写宝镜可能被耕者拾得后的遭遇。“耕人拾此”交代拾得宝镜的人,“意茫昧”写出耕者对宝镜价值的无知,“青钱斗粟轻弃掷”则描绘出耕者为了少量钱财就轻易丢弃宝镜的行为。通过对比宝镜的珍贵与耕者的无知,突出宝镜命运的坎坷。“流传吾意任来去,神物不受相秘惜”,表达对宝镜流传的看法。“任来去”体现出对宝镜流转顺其自然的态度,“神物不受相秘惜”认为珍贵的宝物不会被人私自珍藏。这种看法带有一种豁达,也暗示了宝镜的神异之处使其不会被轻易禁锢。“嵩高少室山万重,秋风桃竹访赤松”,转向诗人自身的行动。“嵩高少室山万重”描绘出嵩山、少室山的连绵,“秋风”点明时节,“桃竹”指桃竹杖,“访赤松”则写出诗人拄杖寻访隐士的举动。这一情景为宝镜的后续经历增添了隐逸的背景。“寒辉系肘照幽壑,魑魅不敢窥尘容”,写携带宝镜时的情景。“寒辉系肘”写出宝镜的清冷光辉映照在肘部,“照幽壑”描绘出光芒照亮幽深山谷的景象,“魑魅不敢窥尘容”则夸张地写出宝镜的光辉能让鬼怪不敢窥视自己。这里突出了宝镜的神异力量,赋予其辟邪的寓意。“亦愁变化不可测,丰城神剑终为龙”,以担忧作结。“变化不可测”写出对宝镜未来的不确定感,“丰城神剑终为龙”用丰城神剑化为蛟龙的典故,暗示宝镜或许也会有神奇的变化。此句既表达了对宝镜的珍视,又为宝镜的命运增添了神秘的想象空间。
上一篇:明·李梦阳《狱夜》
下一篇:明·杨士奇《三十六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