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xīn
jià
xuān
shén
dào
diào
shī

朝代:明作者:张以宁浏览量:3
cháng
xiào
qiū
yún
bái
yīn
tài
háng
tiān
dǎng
xiāo
sēn
yīng
xióng
jìn
zhōng
yuán
lèi
chén
zhǔ
yuán
běi
xīn
nián
wǎn
yīn
xiān
huà
hán
xióng
jiàn
lǎo
lóng
yín
qīng
shān
wàn
zhé
dōng
liú
chūn
juān
zǎi
shù
lín

译文

秋云遮暗白石,一片阴森,我不禁在英雄墓前长啸,太行山与天党山一带,弥漫着萧瑟阴森的气息。辛弃疾等爱国志士为中原沦陷而流尽了泪水,皇帝和朝廷臣子们根本就没有北伐金人的决心。到了垂暮之年,兵书也蛀烂风化了,寒夜里龙泉剑仿佛化作衰老的神龙,发出低沉的吟啸。千回万转的青山,挡不住东流之水,暮春时节,杜鹃鸟在墓地的树林中声声悲啼。

逐句剖析

"长啸秋云白日阴":秋云遮暗白石,一片阴森,我不禁在英雄墓前长啸,

"太行天党气萧森":太行山与天党山一带,弥漫着萧瑟阴森的气息。

# 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

"英雄已尽中原泪":辛弃疾等爱国志士为中原沦陷而流尽了泪水,

# 英雄:指辛弃疾。

"臣主元无北渡心":皇帝和朝廷臣子们根本就没有北伐金人的决心。

# 渡:一作伐。

"年晚阴符仙蠹化":到了垂暮之年,兵书也蛀烂风化了,

# 阴符:兵书。

"夜寒雄剑老龙吟":寒夜里龙泉剑仿佛化作衰老的神龙,发出低沉的吟啸。

# 雄剑:龙泉剑,宝剑名。出自梁简文帝《七励》:“拭龙泉之雄剑,莹魏国之宝刀。”

"青山万折东流去":千回万转的青山,挡不住东流之水,

"春暮鹃啼宰树林":暮春时节,杜鹃鸟在墓地的树林中声声悲啼。

# 宰:坟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辛稼轩神道》是明代诗人张以宁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描写凭吊时的萧瑟情状,回忆辛弃疾的北伐大计与皇帝的昏庸,表达对英雄的追念和对朝廷的不满。通过描写墓道旁英雄已逝、江水东流、杜鹃暮啼的景象,体现对民族英雄辛弃疾的景仰和对南宋小朝廷昏君佞臣的谴责。全诗以沉郁苍凉的风格、挥洒自如的笔致和清雄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张以宁(1301—1370)元明间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学者称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知县,坐事免官,滞留江淮十年。后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师克元都,复授侍讲学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于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于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病逝于铅山。据《铅山县志·茔墓》记载:“辛忠敏弃疾墓位于七都虎头门,宋绍定年间追赠光禄大夫并敕葬于此。驿道旁曾立有宋人镌刻的金字碑,题曰‘稼轩先生神道’。”此诗正是作者张以宁秋日行经古驿道,面对英雄墓冢凭吊古迹时,触景生情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凭吊怀古之作。描绘了作者在秋天访古揽胜、凭吊辛弃疾茔墓时所见的萧瑟景象及墓道环境,体现了辛弃疾的北伐大计与南宋朝廷的昏庸,营造了沉郁苍凉的氛围,表达了对民族英雄辛弃疾的景仰以及对南宋小朝廷昏君佞臣的谴责。

2. 写作手法

化用:诗人多处化用辛弃疾的词作名句,如隐括《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与东家种树书”、《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斗牛光焰”等句,铸为“岁晚阴符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化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入尾联,既呼应了凭吊对象辛弃疾的生平与情怀,又借辛词之意表达自身对英雄的敬仰与对时局的感慨,使诗歌内涵更丰富,情感更厚重。借景抒情:首联“长啸秋云白石阴”描绘诗人在秋云笼罩、白石幽暗处长啸的情景,“太行天党气萧森”展现太行上党一带的苍茫气势,借萧瑟、深远的景象,寄托对辛弃疾早年抗金事迹的缅怀与敬仰;尾联描写英雄已逝、江水东流、杜鹃暮啼的墓道环境,以悲凉之景,抒发对英雄的追思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景交融,强化了沉郁苍凉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诗人首先忆起的,是辛弃疾青年时代投笔从戎、在北方聚众抗金的壮举。张以宁笔下“太行天党气萧森”,不仅点出此地的形胜与深远气势,更暗藏着对辛弃疾早年抗金事迹的深切缅怀——其人的英勇、其地的壮阔,皆令人心生敬仰。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在太行山一带聚集两千义兵,后归附耿京,担任掌书记,与众人共谋恢复中原大业。他在词作中多次追忆这段岁月,如《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中“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字里行间皆是少年意气与壮志豪情。辛弃疾当年活动的太行上党一带,地势险要、气势非凡,苏轼曾在《雪浪石》中形容“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南归之后,“英雄已尽中原泪”辛弃疾始终积极倡言北伐,投身抗金准备工作,奈何屡遭当权者嫉恨与打击,终其一生,恢复中原的宏愿也未能得偿。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悲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道尽壮志难酬的悲凉;《崇祯历城县志·乡贤》记载他“临卒,以手比指,大呼杀贼数声而止”,那份至死不渝的爱国热忱。“臣主元无北伐心”一句,则直指南渡后的君臣——以宋高宗为代表的主和势力毫无北伐诚意,终使偏安一隅成为定局。此处不言“君臣”而言“臣主”,既合律诗平仄要求(第二字需仄声),又可作偏正结构理解,暗含“屈服于金源的皇帝”之意,颇具贬义。事实上,自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后,宋对金的关系便由“兄弟”沦为“臣君”,隆兴和议后虽改为“侄叔”,屈辱本质未变。这样一味委曲求全的朝廷,根本无勇气踏上北伐之路。紧接着,诗人巧妙化用辛词名句,将其未尽之意熔铸为“岁晚阴符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一联。前者隐括《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与东家种树书”的感慨,写尽辛弃疾晚年抗金方略被弃、壮志消磨的失落;后者化用《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的壮怀,道出血气虽衰、豪情未灭的不平,两句精准概括了辛弃疾南渡后的复杂心境。诗的结尾,“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树林”诗人再次化用辛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之意。原词本是感叹恢复之路障碍重重,却仍存自强不息之心,如江河奔涌向东不止,然时局堪忧,终难掩殷忧。转为英雄已逝、江水依旧绕山东流,林梢杜鹃悲啼,似含无尽隐痛——既写墓道实景,又暗合英雄未竟之志,余韵悠长,将凭吊的悲怆与敬仰推向深处。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字里行间多处化用辛弃疾的词句,仿佛与这位伟大的爱国词人隔空对话,精准捕捉并深切道出了他那颗炽热的英雄之心。同时,诗中以凝练之笔高度概括了辛弃疾一生的气节与壮举,让其忠贞爱国、奋勇抗争的形象跃然纸上。更值得一提的是,诗作对南渡后的君臣也多有寄讽,于追怀与惋惜中暗含着对时代的反思,尽显后人对这位词坛巨匠的敬仰与叹惋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写英雄困顿之哀,笔致清雄。辛弃疾之行藏襟抱尽于此中见出。“臣主原无北伐心”一句,是辛弃疾悲剧一生之症结所在,最为深刻。

不详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审宋红《中国古代诗歌精华 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马湘兰《奉和诸社长小园看牡丹枉赠之作(二首)》

下一篇:明·程嘉燧《听曲赠赵五老四首(太仓人。名淮,字长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