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啸秋云白日阴":秋云遮暗白石,一片阴森,我不禁在英雄墓前长啸,
"太行天党气萧森":太行山与天党山一带,弥漫着萧瑟阴森的气息。
# 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
"英雄已尽中原泪":辛弃疾等爱国志士为中原沦陷而流尽了泪水,
# 英雄:指辛弃疾。
"臣主元无北渡心":皇帝和朝廷臣子们根本就没有北伐金人的决心。
# 渡:一作伐。
"年晚阴符仙蠹化":到了垂暮之年,兵书也蛀烂风化了,
# 阴符:兵书。
"夜寒雄剑老龙吟":寒夜里龙泉剑仿佛化作衰老的神龙,发出低沉的吟啸。
# 雄剑:龙泉剑,宝剑名。出自梁简文帝《七励》:“拭龙泉之雄剑,莹魏国之宝刀。”
"青山万折东流去":千回万转的青山,挡不住东流之水,
"春暮鹃啼宰树林":暮春时节,杜鹃鸟在墓地的树林中声声悲啼。
# 宰:坟墓。
张以宁(1301—1370)元明间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学者称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知县,坐事免官,滞留江淮十年。后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师克元都,复授侍讲学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于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凭吊怀古之作。描绘了作者在秋天访古揽胜、凭吊辛弃疾茔墓时所见的萧瑟景象及墓道环境,体现了辛弃疾的北伐大计与南宋朝廷的昏庸,营造了沉郁苍凉的氛围,表达了对民族英雄辛弃疾的景仰以及对南宋小朝廷昏君佞臣的谴责。
2. 写作手法
化用:诗人多处化用辛弃疾的词作名句,如隐括《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与东家种树书”、《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斗牛光焰”等句,铸为“岁晚阴符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化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入尾联,既呼应了凭吊对象辛弃疾的生平与情怀,又借辛词之意表达自身对英雄的敬仰与对时局的感慨,使诗歌内涵更丰富,情感更厚重。借景抒情:首联“长啸秋云白石阴”描绘诗人在秋云笼罩、白石幽暗处长啸的情景,“太行天党气萧森”展现太行上党一带的苍茫气势,借萧瑟、深远的景象,寄托对辛弃疾早年抗金事迹的缅怀与敬仰;尾联描写英雄已逝、江水东流、杜鹃暮啼的墓道环境,以悲凉之景,抒发对英雄的追思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景交融,强化了沉郁苍凉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诗人首先忆起的,是辛弃疾青年时代投笔从戎、在北方聚众抗金的壮举。张以宁笔下“太行天党气萧森”,不仅点出此地的形胜与深远气势,更暗藏着对辛弃疾早年抗金事迹的深切缅怀——其人的英勇、其地的壮阔,皆令人心生敬仰。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在太行山一带聚集两千义兵,后归附耿京,担任掌书记,与众人共谋恢复中原大业。他在词作中多次追忆这段岁月,如《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中“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字里行间皆是少年意气与壮志豪情。辛弃疾当年活动的太行上党一带,地势险要、气势非凡,苏轼曾在《雪浪石》中形容“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南归之后,“英雄已尽中原泪”辛弃疾始终积极倡言北伐,投身抗金准备工作,奈何屡遭当权者嫉恨与打击,终其一生,恢复中原的宏愿也未能得偿。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悲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道尽壮志难酬的悲凉;《崇祯历城县志·乡贤》记载他“临卒,以手比指,大呼杀贼数声而止”,那份至死不渝的爱国热忱。“臣主元无北伐心”一句,则直指南渡后的君臣——以宋高宗为代表的主和势力毫无北伐诚意,终使偏安一隅成为定局。此处不言“君臣”而言“臣主”,既合律诗平仄要求(第二字需仄声),又可作偏正结构理解,暗含“屈服于金源的皇帝”之意,颇具贬义。事实上,自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后,宋对金的关系便由“兄弟”沦为“臣君”,隆兴和议后虽改为“侄叔”,屈辱本质未变。这样一味委曲求全的朝廷,根本无勇气踏上北伐之路。紧接着,诗人巧妙化用辛词名句,将其未尽之意熔铸为“岁晚阴符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一联。前者隐括《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与东家种树书”的感慨,写尽辛弃疾晚年抗金方略被弃、壮志消磨的失落;后者化用《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的壮怀,道出血气虽衰、豪情未灭的不平,两句精准概括了辛弃疾南渡后的复杂心境。诗的结尾,“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树林”诗人再次化用辛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之意。原词本是感叹恢复之路障碍重重,却仍存自强不息之心,如江河奔涌向东不止,然时局堪忧,终难掩殷忧。转为英雄已逝、江水依旧绕山东流,林梢杜鹃悲啼,似含无尽隐痛——既写墓道实景,又暗合英雄未竟之志,余韵悠长,将凭吊的悲怆与敬仰推向深处。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字里行间多处化用辛弃疾的词句,仿佛与这位伟大的爱国词人隔空对话,精准捕捉并深切道出了他那颗炽热的英雄之心。同时,诗中以凝练之笔高度概括了辛弃疾一生的气节与壮举,让其忠贞爱国、奋勇抗争的形象跃然纸上。更值得一提的是,诗作对南渡后的君臣也多有寄讽,于追怀与惋惜中暗含着对时代的反思,尽显后人对这位词坛巨匠的敬仰与叹惋之情。
# 写英雄困顿之哀,笔致清雄。辛弃疾之行藏襟抱尽于此中见出。“臣主原无北伐心”一句,是辛弃疾悲剧一生之症结所在,最为深刻。
不详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审宋红《中国古代诗歌精华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