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落桑干水未枯":霜落到桑乾河上,河水还未干涸,
# 桑干:桑干河。
"晓空云尽月轮孤":拂晓的天空中云朵散尽,只有一轮孤月。
"一林灯影稀还见":树林里灯影稀疏,还能看见,
"十里川光澹欲无":十里平川的光影淡薄,几乎消失不见。
"不断邻鸡催短梦":接连不断的邻鸡啼叫,催醒我短暂的梦境,
"频来征马识长途":频繁往来的征马,似乎熟悉漫长的路途。
"石栏桥上时翘首":我在石栏桥上不时翘首回望,
"应傍清虚忆帝都":大概会在这清虚的月色中回忆起帝都。
# 清虚:二十八星宿之一,名虚宿。
明代文学家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祖籍茶陵(今属湖南)。居朝五十年,入阁十五年。以馆阁大臣领袖文坛,“天下翕然宗之”,形成以他为首的茶陵派,开“前七子”倡导复古之先河。其诗“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他为文典雅流丽,试图以复古来扭转台阁体的流弊,主编《大明会典》《历代通鉴纂要》《宪宗实录》《孝宗实录》等。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续稿》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霜落桑干水未枯,晓空云尽月轮孤”,点明时节,霜落大地,桑乾河的水尚未干涸,描绘出一种略带萧瑟之感的秋景。拂晓时分,天空中云朵散尽,只剩一轮孤月高悬。“孤”字奠定了全诗清冷孤寂的基调,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离情别绪做铺垫。颔联“一林灯影稀还见,十里川光澹欲无”,从视觉角度进一步描写景物。树林中稀疏的灯影,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朦胧与神秘。十里平川上的光影,在晓月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淡薄,几近消失。这两句诗通过对细微景物的刻画,细腻地展现出清晨时分万物渐醒又尚显朦胧的状态,借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与迷茫。颈联“不断邻鸡催短梦,频来征马识长途”,从听觉和感觉入手。不断传来的邻鸡啼鸣,催促着诗人从短暂的梦乡中醒来,暗示着旅途的奔波让人难以安睡。“征马识长途”则写出了征马因常行长途而对路途熟悉,从侧面反映出诗人频繁奔波于旅途,身心俱疲,蕴含着离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与感慨。尾联“石栏桥上时翘首,应傍清虚忆帝都”,刻画人物动作与心理。诗人站在卢沟桥的石栏桥上,不时翘首回望。“应傍清虚忆帝都”委婉地表达出诗人虽已离京,但仍眷恋京城,在清冷的晓月之下,回忆起在帝都的时光,将离京的不舍与眷恋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2. 作品点评
《卢沟晓月》是茶陵诗派的作品。诗中李东阳细腻描绘京城自然山水,以独特笔触勾勒出卢沟桥清晨景致。其对燕京十景的书写,继承并延续了景观诗的政教功能,巧妙将政治意涵与美学价值相融合。
上一篇:明·黄克晦《樵歌贻卢子明》
下一篇:明·张以宁《太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