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辞沙漠":大雁迟早要辞别沙漠,
"南来处处飞":一路南来,四处飞翔。
"关山多雨雪":关隘山峦,多有雨雪侵袭,
# 关山:历史上著名的关隘而得名,它横亘于张家川东北,绵延百里,是古丝绸之路上扼陕甘交通的要道。
"风水损毛衣":狂风恶水,吹损了它的羽毛。
"碧海魂应断":飞越碧海时,它的归魂应该要断送了,
"红楼信自稀":寄往红楼的书信自然稀少。
"不知矰缴外":不知道在那利箭之外,
# 矰缴:意同“矰”。矰:系有生丝绳以射飞鸟的箭。
"留得几行归":还能有几行大雁得以归返。
晚唐诗人
李远(797?~860?),唐代诗人。字求古,夔州云安(今重庆云阳)人。文宗大和五年登进士第,官至御史中丞。其善棋工诗,情致闲雅,与李商隐、许浑、温庭筠、杜牧等诗人交游。李商隐会昌年间赠李远诗,称其为“求古翁”。其诗辞藻丰美,尤善以色彩之美点染画面,行文有飘逸之气。李远诗赋皆佳,许浑称为“赋拟相如诗似陶”,赋更为时人称道,与许浑并称“浑诗远赋”。著有《李远诗集》。
1. 写作手法
烘托:“碧海魂应断”中“碧海”指辽阔的蓝色海洋,常指遥远、苍茫的空间,暗示雁群南徙路途的艰险。“魂应断”以虚拟的心理感受,写雁在漂泊中可能因疲惫、孤绝而“魂断”,烘托出其远离故土、前路茫茫的孤寂感。“红楼信自稀”中“红楼”代指繁华的人间居所。“信自稀”意为雁传的家书日渐稀少,既呼应雁作为“传信”意象的传统,又通过人间“红楼”的温情与雁群“信稀”的冷寂形成对比,烘托出漂泊者与故乡、亲人失去联系的孤独与怅惘。象征:《咏雁》尾联“不知矰缴外,留得几行归”以疑问收束全诗。“矰缴”原指射鸟的箭,在此象征外界对大雁的威胁,也可延伸为世间对生命的种种迫害。诗人借大雁遭遇,引发对生命存续的哲理性思考——在充满危险与未知的环境里,又有多少生命能顺利抵达归处,表达出对生命脆弱、命运难测的喟叹,以及对世间威胁与苦难的隐忧。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以“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勾勒出雁群迁徙途中的险恶境遇,连绵关山的雨雪交加、凌厉风水对羽翼的摧残,直观展现了长途跋涉的艰难困顿。
2. 分段赏析
首联“早晚辞沙漠,南来处处飞”,简洁地交代了大雁的迁徙方向,即迟早会离开沙漠向南飞行,一个“处处飞”写出大雁飞行范围之广。颔联“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描绘大雁在飞行途中的艰难,要历经关山的雨雪,风水的侵袭,羽毛都因此受损。诗人通过对大雁飞行环境的描写,侧面展现出大雁迁徙的艰辛,为后文抒情做铺垫。颈联“碧海魂应断,红楼信自稀”,“碧海”暗示大雁飞行的遥远与艰辛,在如此遥远的飞行中,大雁归乡之魂恐怕都要断绝,而寄往“红楼”(象征人间)的书信也自然稀少。尾联“不知矰缴外,留得几行归”,“矰缴”指代射鸟的工具,诗人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出对大雁命运的担忧,不知在这重重威胁下,能有几行大雁最终得以归返,将诗人对大雁命运的关切之情推向高潮,也引发读者对生命在困境中挣扎的思考。
下一篇:唐·刘商《送濬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