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

朝代:唐作者:郑谷浏览量:1
yān
yòu
fēng
shuǐ
cáng
cūn
jiān
sōng
xiāo
sāo
cóng
yuǎn
lái
shū
jìng
jiàn
qián
fēng
qīn
jiē
xiǎn
chāi
chūn
bèng
rào
jìng
suō
wēi
xià
yīn
nóng
lài
xìng
huā
duō
shù
zhī
chuān
穿
cuì
hǎo
xiāng
róng

译文

这植物既适合烟雨蒙蒙的环境,又耐得住风吹,它能轻拂水面,遮掩村庄,还穿插在松树之间。从远处的寺庙移植过来,经过清洗后显得更加疏朗洁净,远处的山峰也清晰可见。春天时,它长到台阶上,藓苔被顶开,新芽冒出来,夏天,它环绕在小径旁,莎草微微摇曳,树荫浓密。那调皮的杏花多情多意,几枝穿过翠绿的叶子,与它和谐相融,真是好看。

逐句剖析

"宜烟宜雨又宜风":这植物既适合烟雨蒙蒙的环境,又耐得住风吹,

"拂水藏村复间松":它能轻拂水面,遮掩村庄,还穿插在松树之间。

"移得萧骚从远寺":从远处的寺庙移植过来,

# 萧骚:萧条凄凉。

"洗来疏净见前峰":经过清洗后显得更加疏朗洁净,远处的山峰也清晰可见。

"侵阶藓拆春芽迸":春天时,它长到台阶上,藓苔被顶开,新芽冒出来,

"绕径莎微夏荫浓":夏天,它环绕在小径旁,莎草微微摇曳,树荫浓密。

"无赖杏花多意绪":那调皮的杏花多情多意,

# 无赖:似憎而实爱,含亲昵意。

"数枝穿翠好相容":几枝穿过翠绿的叶子,与它和谐相融,真是好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竹》是唐代诗人郑谷的七言律诗。这首诗意境优美,虽通篇未着一个“竹”字,却句句围绕竹展开描写。诗中描绘了竹在烟、雨、风等不同天气下的姿态,它拂动流水、隐藏村舍、与松树相间,形象优美。诗人还写了从远寺移来的竹带着萧骚之态,洗净后能清晰看见前峰,体现竹的疏净。又描写了春时竹边苔藓裂开春芽迸出,夏时竹旁莎草环绕夏荫浓密,以及杏花穿过竹枝翠绿相容的画面。整首诗如诗如画,全方位展现了竹的美,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竹深深的喜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郑谷(851?~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郑谷与张乔、周繇等合称“咸通十哲”,还被诗僧齐己称为“一字师”。他的诗作,多投赠唱和、写景咏物之作,然屡遭丧乱,能将个人忧愤与时代哀愁融铸其中,声调悲凉。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婉转,时有警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堪为“晚唐之巨擘”。代表作品有《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雪中偶题》《鹧鸪》等。著有《云台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咏竹诗)。全诗虽未着一个“竹”字,却句句围绕竹展开,通过对竹生长环境、姿态等方面的描写,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竹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中多处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如首联“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拂水”描绘了竹子轻拂水面的动态画面,展现出竹子随风摇曳的灵动之姿;而“藏村”“间松”则呈现出竹子掩藏村庄、与松树相间的静态景致,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生动地勾勒出竹在自然环境中的美妙姿态。远近结合:颔联“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移得萧骚从远寺”,从远处着眼,点明竹子似是从远方寺庙移栽而来,给人一种悠远的空间感;“洗来疏净见前峰”则聚焦于近处的竹子,雨后竹枝清疏,透过竹子能看见前面的山峰,近景的竹与远景的峰相互配合,拓展了诗歌的空间意境。多感官描写:同样在颔联“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中,“萧骚”一词摹写风吹竹子发出的声音,这是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洗来疏净见前峰”中,“疏净”的竹枝和“前峰”的景象则是视觉描写。通过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多感官呈现竹子的特征,使读者对竹的感受更加立体、丰富。细节描写:颈联“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运用细节描写。“侵阶藓拆春芽迸”细致描绘了春天竹笋生长的情景,竹笋顶开台阶旁的苔藓奋力迸出,生动展现出竹子蓬勃的生命力;“绕径莎微夏荫浓”则刻画了夏日竹荫下小径的景象,莎草环绕,竹荫浓密,通过这些细节,让读者切实感受到竹在不同季节的独特韵味。拟人:尾联“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运用拟人手法。“无赖”“意绪”将杏花赋予了人的情思和活泼调皮的个性,仿佛杏花是带着诸多情绪故意穿过翠竹。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更以杏花的“多意绪”衬托出竹子的包容与随和。

3. 分段赏析

首联“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前句总述竹子与烟、雨、风等各种天气都相宜,尽显其风姿绰约,能适应不同气候,不娇不矜。后句描绘竹子的生长环境,它轻拂流水,将村庄掩映其中,又与松树相间而生。一个“藏”字,赋予竹子低调内敛的气质,而与象征正直挺拔的松树相伴,也暗示了竹子高洁的交友品格。此联动静结合,“拂水”是动态之美,“藏村”“间松”是静态之雅,共同勾勒出一幅清幽美妙的画面,生动展现了竹子的独特韵味,也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颔联“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写竹子是从远方寺庙移植而来,还带着风吹过发出的“萧骚”声响,点明其来历,赋予它一种独特的“外来客”气质。经过雨水洗礼后,竹子枝叶清疏,透过它能看见前面的山峰。此联远近结合,竹子是近景,山峰是远景;同时视听结合,“萧骚”声是听觉感受,清疏的枝叶与远处的山峰是视觉呈现。多种手法交织运用,细腻地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关注与喜爱。颈联“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聚焦于竹子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状态。春天,笋芽从阶前的苔藓中奋力迸出;夏日,莎草环绕的小径被竹子的浓荫覆盖。诗人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从时间维度展现了竹子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春秋,皆生机盎然,让读者感受到竹子旺盛的活力与朝气。尾联“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运用拟人手法,将杏花赋予了诸多情思,说它“无赖”。几枝杏花穿过翠竹,与竹子相互映衬,红绿相间,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画面优美的图景。杏花的“无赖”恰恰衬托出竹子的高洁与随和,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竹子深深的喜爱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皮日休《添鱼具诗·箬笠》

下一篇:唐·曹松《驸马宅宴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