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虽顽朴":(它)虽然浅薄又顽劣质朴,
"其如近笔端":却像这样靠近笔的末端。
"低心蒙润久":(它)谦逊地蒙受浸润很久了,
"入匣更身安":放入匣中更能使自身安稳。
"应念研磨苦":应当想到(它)研磨的辛苦,
"无为瓦砾看":不要把(它)当作瓦砾来看待。
"傥然仁不弃":倘若仁爱之人不抛弃(它),
"还可比琅玕":还可以和美玉相比。
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唐天复间入蜀,蜀主王建称他“禅月大师”。贯休与陈陶、方干、李频等众多诗人交往唱酬,多奇思奇句,部分作品能反映社会现实。善画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笔法坚劲,形象夸张,世称“梵相”,存世《十六罗汉图》传为其作。兼善草书,号曰“姜体”,时人比之为阎立本、怀素。著有《禅月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此联开篇写砚瓦看似浅薄又顽劣质朴,却有着靠近笔端的重要位置。“浅薄”“顽朴”是对砚瓦外形的客观描述,看似平淡,实则为后文突出其价值做铺垫,通过“近笔端”点出其与书写的紧密联系,暗示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语言质朴却暗藏对砚瓦的关注。颔联:“低心蒙润久,入匣更身安。”这两句描绘砚瓦的状态,它谦逊地长期蒙受笔墨的浸润,放入匣中便显得安稳。“低心”赋予砚瓦以人的情态,写出其默默承载的品性;“蒙润久”点出它与笔墨相伴的常态,“入匣身安”则表现其不张扬的特质,进一步刻画砚瓦的实用与沉稳。颈联:“应念研磨苦,无为瓦砾看。”此联直接抒发对砚瓦的看法,认为应体谅它研磨的辛苦,不能将其当作瓦砾看待。“应念”体现出诗人对砚瓦的体恤,“无为瓦砾看”则是对砚瓦价值的肯定,通过与“瓦砾”的对比,强调其因有研磨之用而不同于凡俗之物,情感真挚。尾联:“傥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尾联表达对砚瓦的期许,若能被仁爱之人不弃,它还可以和美玉(琅玕)相比。“傥然”表假设,寄托了诗人希望砚瓦被珍视的愿望,以“琅玕”作比,进一步提升了砚瓦的价值,也暗含诗人自身渴望被赏识的情感,使咏物与抒情自然融合。
上一篇:唐·吉师老《放猿》
下一篇:唐·吴筠《高士咏·东方曼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