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碧接天涯":远处的碧绿景色连接着天边,
"登临景自佳":登上高处眺望,景色自然很美。
"蘋洲晴亦雪":蘋草丛生的小洲,即使在晴天看起来也像覆盖着雪,
"枫岸昼常霞":枫叶环绕的江岸,白天常常像有彩霞笼罩。
"落雁过前浦":飞落的雁群掠过前面的水滨,
"浮鸥傍浅沙":漂浮的鸥鸟靠近浅浅的沙滩。
"竹篱高晒网":高高的竹篱上晾晒着渔网,
"茅屋是渔家":那座茅草屋就是渔家。
明代诗人
朱高炽(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1424年-1425年在位),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年号洪熙。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献陵。其陵墓建造得庄严简朴,象征着他的统治作风。朱高炽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长子朱瞻基为他与张后所生。
1. 分段赏析
首联“远碧接天涯,登临景自佳”,上句诗中“远碧”描绘出远处碧绿的景色,“接天涯”则强调了景色的辽阔,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意境。下句诗中“登临”点明了诗人的行为,“景自佳”直接表达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赞美,引起读者对下文景色描写的期待。颔联“蘋洲晴亦雪,枫岸昼常霞”,上句诗中“蘋洲”点明了具体的地点,“晴亦雪”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蘋洲在晴天时的景象比作雪,形象地描绘出蘋洲的洁白和独特。下句诗中“枫岸”进一步描绘了江岸的景色,“昼常霞”将枫叶环绕的江岸在白天的景象比作彩霞笼罩,生动地展现了枫岸的绚丽多彩。颈联“落雁过前浦,浮鸥傍浅沙”,上句诗中“落雁”描绘了南飞的雁群,“过前浦”则写出了雁群飞过前面水滨的动态,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下句诗中“浮鸥”描绘了漂浮在水面上的鸥鸟,“傍浅沙”写出了鸥鸟靠近浅沙的状态,与上句的落雁形成了动静结合的画面。尾联“竹篱高晒网,茅屋是渔家”,上句诗中“竹篱”和“晒网”描绘了渔家的生活场景,展现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下句诗中“茅屋”点明了渔家的居住环境,使读者对江楼的秋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上一篇:明·谢榛《送樊侍御之金陵》
下一篇:明·孙蕡《白纻四时词(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