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微任重久神疲":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再竭衰庸定不支":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 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苟利国家生死以":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
# 苟利国家生死以:“苟利”二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以,用,去做。
"岂因祸福避趋之":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
"谪居正是君恩厚":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
# 谪居:因有罪被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
"养拙刚于戍卒宜":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
# 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刚:刚好、正好。,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
"戏与山妻谈故事":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
# 戏与山妻谈故事:“戏与”二句:作者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渭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
"试吟断送老头皮":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 老头皮:就是老头儿。
清末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瓶泉居士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史学界称之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道光十七年擢升为湖广总督。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工作,并且在虎门将收集到的鸦片进行销毁,即“虎门销烟”。林则徐的诗宗承白居易,平易近人,但挚情洋溢,他的胸怀和品格都尽情表露于诗中。晚年更以不尤不怨的态度,在诗中倾吐其忧时爱国的情绪。著有《云左山房诗钞》《云左山房文钞》《使滇吟草》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情言志诗。诗歌表达了诗人虽遭贬谪仍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祸福的爱国情怀及直面困境的旷达态度。
2. 写作手法
化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化用《左传・昭公四年》子产“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语句。原句中“社稷”指国家政权,子产以“死生以之”表明改革的坚定决心;林则徐将“社稷”改为“国家”,沿用“以(为、做)”的原意,以“生死以”强化为国献身的决绝,通过替换关键词使典故更贴合自身被贬时的处境,既保留古贤忠君爱国的精神内核,又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反问深化情感,让经典语句焕发新的时代力量,成为彰显爱国情怀的千古名句。对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苟利”与“岂因”形成假设与反问的语义相对,“国家”(集体概念)和“祸福”(个人境遇)为名词相对,“生死以”与“避趋之”中“生死”和“避趋”为反义动词相对,“以”和“之”作虚词收尾。整联通过词性、语义的工整对应,将个人生死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以铿锵的节奏展现不计祸福、以身许国的坚定信念,语言凝练而气势磅礴,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与感染力。用典:尾联“试吟断送老头皮”用典,典出《侯鲭录》中杨朴的故事。宋真宗召隐者杨朴,杨朴以妻子所作“这回断送老头皮”一诗婉拒入朝。林则徐借该典故,以与妻子“谈故事”的幽默口吻自比杨朴,表面说玩笑话,实则含蓄抒发对仕途的厌倦,借典故委婉传递归隐之意,暗含对帝王的牢骚,展现复杂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以正话反说之法,与孟浩然“不才明主弃”、杜牧“清时有味是无能”异曲同工,皆以委婉隐晦的表达,暗藏对现实境遇的复杂情绪。彼时五十八岁的林则徐,刚经历虎门销烟后的政治风云,从朝廷重臣骤变为远戍伊犁的罪臣,这种巨大的人生落差,让诗句字里行间弥漫着历经沧桑后的衰颓与低沉。表面看似顺从命运安排的表述,实则是对不公遭遇的无声抗议,在含蓄的笔触中,折射出封建官场的黑暗与个人命运的无奈,也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又暗含力量的情感基调。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化用春秋时郑国子产“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典故,将个人生死与国家命运紧紧交织。“苟”字以假设语气起笔,却斩钉截铁地表明态度;“以”字将生死与国家利益相连,展现出破釜沉舟的决心。“岂因”二字构成强烈反问,彻底否定了因个人祸福而动摇信念的可能。结合彼时情境,这两句首先回应了外界对其贬戍伊犁“一去不返”的嘲讽,即便前路布满荆棘,他也毫不退缩;其次,回顾过往主导的禁烟运动与抗击英军行动,每一步皆是在践行“利国家”“不避祸福”的宗旨;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立下誓言,无论处境如何艰难,爱国初心始终不改。此联不仅是林则徐个人精神品格的凝练,更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经典写照,百余年来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奉献。颈联“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与人生哲思。林则徐禁烟抗敌,本是捍卫国家主权的正义之举,却遭受充军伊犁的不公惩处,然而他却称此为“君恩厚”,这看似违背常理的表述,实则是对封建政治生态的深刻洞察。在封建王朝体系下,朝廷内部派系林立、斗争激烈,作为朝廷重臣,言行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更大灾祸,这种自我克制与委婉表达,彰显出他作为政治家的成熟与深沉。同时,他巧妙借用陶渊明“守拙归园田”的意象,以“养拙”自喻,将被迫的贬谪生活,描绘成适合自己修养本性的契机。“刚于”二字,看似轻松地说自己适合当戍卒,实则暗含对命运的无奈调侃,在宽慰家人的同时,也流露出在困境中自我排遣的豁达。尾联“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林则徐效仿苏东坡的豁达风趣,在离别之际以幽默戏语告别家人。“戏”字生动展现出他努力营造轻松氛围的状态,通过讲述故事、吟诵诗句,试图驱散笼罩在家人心头的离愁别绪。“试吟”二字,既有对诗句的斟酌玩味,也暗含以诗词化解悲伤的意味。这两句看似是随意的生活场景描写,实则饱含深情,既体现出他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乐观态度,也展现出对家人的深切眷恋。
4. 作品点评
这首告别家人之作,交织着国事家愁等多重情感,在儿女情长的脉脉温情中蕴含雄健豪劲的英雄气概。身为谪臣,诗人语气平和,全无牢骚之语,于旷达幽默中隐约透露出难以压抑的忧患意识,充分展现出这位近代政治家的个性、胸襟与风度。对仗工稳且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的一大特色。如以“国家”对“祸福”、“生死”对“避趋”,从词性看均为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属动词;“之”字为虚词。作者既借助“以”字的实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利用其虚义与“之”字构成对仗,彰显出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
# 盖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诗常不去口。(“苟利”二句)
清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二
# 迹其生平,无愧此语。
清郭则弦《十朝诗家》卷十五
# 言平析:“其胸次漉落,性量和平,於诗中可见之,裁不可及也。”
近代夏敬靓《擎山诗话》
上一篇:清·沈复《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