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u
shū
suǒ
jiàn

朝代:清作者:查慎行浏览量:2
yuè
hēi
xiàn
dēng
guāng
diǎn
yíng
wēi
wēi
fēng
làng
sàn
zuò
mǎn
xīng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那孤零零的光芒,如同一点闪烁的萤火。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撤落无数的星星。

逐句剖析

"月黑见渔灯":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

#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月黑:没有月亮的夜晚。

"孤光一点萤":那孤零零的光芒,如同一点闪烁的萤火。

# 萤:萤火虫。这里指荧光。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微微风簇浪":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

# 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散作满河星":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撤落无数的星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纯用白描手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奇异美妙的河上夜景图。前二句勾勒月黑之夜江面上渔灯如萤的孤绝景象,寄寓着诗人对寂寥夜色中生命微光的敏锐捕捉;后两句则展现微风簇浪、灯影化星的奇幻瞬间,饱含着诗人对自然造化神奇力量的由衷赞叹。此诗笔触极简洁,而意境极深邃,以二十字收纳夜江、孤灯、风浪、星影等多重意象,传递出从孤寂到惊喜的情感流动。这首五言绝句构思精巧,是查慎行写景诗中以小见大、化平凡为神奇的典范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馀。号他山,又号查田,晚年自号初白老人,海宁(今属浙江)人。少从黄宗羲、钱澄之受学,康熙间以举人召值南书房,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与宋琬、施闰章、王士祯、赵执信和朱彝尊并称“国初六家”。其诗多写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为清初宋诗派名家。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舟夜书所见》由清代诗人查慎行所作。查慎行一生游历四方,常在旅途之中捕捉自然之美,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笔触记录瞬间感悟。某次夜间行船时,他栖身于一叶扁舟之上,目睹夜幕低垂、月色隐没的沉沉江面,唯有一盏渔灯在黑暗中孤独明灭。随着微风轻拂,江面泛起细浪,那原本微弱的灯光竟被揉碎、散开,化作满河闪烁的“繁星”。这奇妙的自然景象深深触动了他,于是当即挥笔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写景抒怀题材的五言绝句,借月黑之夜的渔灯孤光、微风簇浪、灯影化星等景象,写出了诗人于孤寂江夜中偶遇奇妙光影变幻的惊喜,以及对自然造化神奇力量的赞叹。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前两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以静态描写为主,勾勒出月黑江暗、渔灯如萤的寂寥之景,“孤光”的恒定微光强化了夜的静谧;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转为动态刻画,微风拂动江面,细浪簇拥,使孤光碎裂成满河星点,光影随波摇曳。静景奠定清冷基调,动景打破沉寂,二者相互映衬,既展现了江夜从寂寥到璀璨的瞬间变化,又通过“静-动”的节奏转换,让画面富有灵动感,凸显自然造化的奇妙。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以静态描写为主,通过暗色与微光的交织,营造出静谧深邃的氛围。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点明环境的特征,并非指月亮本身的颜色,而是描绘出月亮隐没、夜色深沉的景象。“见”,意为显现,在一片漆黑之中,唯有渔船上的灯火显现出来。“渔灯”在黑暗的衬托下,成为唯一的亮点,诗人以“月黑”突出“渔灯”的存在,简洁而有力地勾勒出暗夜行舟的独特场景。第二句“孤光一点萤”,进一步刻画渔灯的形态。如豆的灯光在广袤的河面之上,宛如江岸边的一点萤火,微弱而孤单。河面一片幽黑,仅有这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孤”字不仅描绘出灯光的孤单,更烘托出环境的寂寥与单调,写出了诗人淡淡的孤寂之感。后两句转为动态描写,增添了灵动的气息。不难想象,当诗人目睹微风拂过水面,灯影由一点化作万千的奇妙景象时,内心定是充满惊喜。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字意为拥簇、簇动,生动地描绘出微风轻拂水面,激起层层细浪的情景。随着波纹的荡漾,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开,原本静谧的画面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这一句既写出了风的轻柔,又精准地刻画了浪的动态,同时也为下文的奇妙变化埋下伏笔。第四句“散作满河星”,是全诗的神来之笔。那原本如萤火般微弱的孤光,在微风的吹拂下,刹那间化作满河闪烁的“星星”。这些“星星”,既是浪花倒映的灯光,又仿佛是璀璨星辰落入河中。这一描写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4. 作品点评

诗人以精妙的艺术构思,构建出层次分明、意境灵动的舟夜画卷。全诗以空间上“由上至下”的视角铺展——先绘漆黑夜空,再聚焦江面上如萤渔灯,最后深入波光粼粼的河面,形成纵深感极强的视觉动线。全诗浑然天成,宛如一幅水墨晕染的舟夜渔火图,既有工笔细描的细腻,又有泼墨写意的壮阔,给予读者沉浸式的审美体验与精神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五绝是作者白描之作的上品,简短四句写出舟夜小景。黑夜、渔灯、萤光、簇浪、河星之状,只有观察细致者才能道出,而且依着时间顺序来描绘,捕捉最紧要而又富有诗意的一刹那情景。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渔灯的变幻,水静时似一点萤光,水动时似满河星星。由一点星光散作千万点星光,诗人何其兴奋,感情为之激荡,诗的意境更觉奇美、阔大。

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金元明清诗词》

# 以大景衬小景,以暗景衬亮景,以一点化万点,展现深邃、宁静而富于变化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

现代中国古典文学专家、现代诗人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

# 这是一首纯用白描手法写成的小诗。诗中并没有什么特别新奇的景物,诗人所见的现象实在也是最普通不过的,但写出来仍不乏诗趣。第一句五个字,也许会令人想起杜甫《春夜喜雨》诗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一联来。因为“月黑”之夜,一无所见,“渔灯”便成“孤光一点”了。远远看去,它就很像是一只“萤”火虫发出来的微光。忽然,微微风来,“簇”起水面的浪花,每一个涟漪都反射出这渔灯的光亮,所以再看时,又像这点“萤”光霎时间“散”开,化做“满河星”了。平常变成了奇妙。可见事物再普通、情景再细小,只要诗人善于捕捉并能从中找出诗来便是好的。

中国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蔡义江《绝句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郑板桥《沁园春·恨》

下一篇:清·袁枚《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