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ìn
yuán
chūn
·
·
hèn

朝代:清作者:郑板桥浏览量:2
huā
zhī
yuè
liáo
jiǔ
líng
yāo
táo
zhuó
duàn
shā
fēng
jǐng
yīng
zhǔ
shú
zuǒ
bēi
gēng
fén
yàn
shāo
shū
chuí
qín
liè
huà
huǐ
jìn
wén
zhāng
jìn
míng
xíng
yáng
zhèng
yǒu
jiā
shì
shí
fēng
qíng
dān
hán
xiàng
nán
gēn
xiào
mào
qīng
shān
tài
shòu
shēng
kàn
péng
mén
qiū
cǎo
nián
nián
xiàng
shū
chuāng
dēng
nán
dào
tiān
gōng
hái
qián
hèn
kǒu
zhǎng
liǎng
shēng
diān
kuáng
shèn
bǎi
xiě
qīng

译文

花是无知的,月是无聊的,酒也是无法消愁解恨的。把茂盛的桃树砍断,减损他的风景;把吟风咏月诗人讴歌的鹦哥煮熟,做下酒菜。焚烧砚台书籍,捶坏琴撕毁画,销毁所有的文章抹去所有的功名。我荥阳郑家,原本就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只靠教歌度曲,乞食与人,也能自自在在地活下来。自己天生的单寒骨相没法改变,头戴席帽身着青衫的瘦弱寒酸相为人所笑。看住处蓬门秋草,长期居住于破巷之中,窗户不严挡不住风雨,夜夜伴随孤灯度过。难道老天爷,还要封住词人之口,连叹气都不允许吗?疯狂至极,于是取出乌丝栏百幅,细细写出心中凄清之恨。

逐句剖析

"花亦无知":花是无知的,

"月亦无聊":月是无聊的,

"酒亦无灵":酒也是无法消愁解恨的。

"把夭桃斫断":把茂盛的桃树砍断,

# 斫:砍。,夭桃:茂盛的桃树。

"煞他风景":减损他的风景;

# 煞:同“杀”,减损。

"鹦哥煮熟":把吟风咏月诗人讴歌的鹦哥煮熟,

"佐我杯羹":做下酒菜。

# 佐:辅助。

"焚砚烧书":焚烧砚台书籍,

"椎琴裂画":捶坏琴撕毁画,

# 椎:捶。

"毁尽文章抹尽名":销毁所有的文章抹去所有的功名。

"荥阳郑":我荥阳郑家,

# 荥阳郑:郑板桥的自称,以表对封建礼法的蔑视。“荥阳郑”指郑元和的故事。荥阳郑生本宦家之子,与妓女李娃恋爱,金钱被老鸨设计掏空,靠帮人唱丧歌糊口。后来又沦为乞丐。李娃于心不忍,不忘旧情,予以搭救,帮助他考上功名。唐白行简《李娃传》即叙其事。郑板桥对这个风流韵事,然而近于子虚乌有的元祖十分敬佩,在作品中曾三次提到他。

"有慕歌家世":原本就有慕歌家世,

"乞食风情":乞食风情,只靠教歌度曲,乞食与人,也能自自在在地活下来。

# 风情:旧指男女相爱的情怀。

"单寒骨相难更":自己天生的单寒骨相没法改变,

# 骨相:指人的骨骼相貌,旧谓骨相好坏,注定人一生的命运。

"笑席帽青衫太瘦生":头戴席帽身着青衫的瘦弱寒酸相为人所笑。

# 太瘦生:即太瘦。生,语助词。,席帽青衫:明清科举时儒生或秀才的服装。

"看蓬门秋草":看住处蓬门秋草,

# 蓬门:贫者所居。

"年年破巷":长期居住于破巷之中,

# 破巷:贫者所居。

"疏窗细雨":窗户不严挡不住风雨,

"夜夜孤灯":夜夜伴随孤灯度过。

"难道天公":难道老天爷,

"还箝恨口":还要封住词人之口,

# 箝:通“钳”,钳制。

"不许长吁一两声":连叹气都不允许吗?

"颠狂甚":疯狂至极,

# 颠:一作癫。

"取乌丝百幅":于是取出乌丝栏百幅,

# 乌丝:全称乌丝栏,一种专供书写用,带黑格的绢素或纸张。

"细写凄清":细细写出心中凄清之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沁园春・恨》是清代词人郑板桥所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运用“焚”“烧”“椎”“裂”“毁”“抹”等动词,呈现出作者激愤决绝的形象,借宣泄情感以纾解内心苦痛。下片通过描绘自身天生清寒的气质,以及简陋的生活环境,抒发对世道不公的怨怼。这首长调充分展现出作者独特的个性特质。郑板桥后期提出“难得糊涂”的处世理念,这一思想转变对其人生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沁园春・恨》是清代词人郑板桥所创作,这首词创作于作者出仕前,中年滞留扬州时期,时间约为雍正七年(1730年)。该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个人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词。词中用“焚”“烧”等动词展现作者激愤神态,通过描述单寒骨相、简陋居处表达对黑暗世道的愤恨,凸显鲜明个性。

2. 写作手法

反问:“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以反诘句式质问,表面责问上天,实则抨击现实社会对人的压迫,将个人的愤恨升华为对黑暗世道的强烈控诉,情感激烈而深沉。用典:《李娃传》中,常州刺史之子郑生奉父命赴长安应试,却爱上妓女李娃,弃试流连花巷,钱尽后被逐街头行乞。词中“荥阳郑生,有慕歌妓,炫玉娇春”三句借用此典,以郑生自喻,通过其蔑视功名、沉溺风月的行为,表明自己对封建礼法的蔑视,抒发愤世嫉俗之情。渲染:“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以“蓬门”“秋草”“破巷”“疏窗”“细雨”“孤灯”等景物,层层渲染出清苦孤寂的生活环境,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其处境的艰难。比喻:“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以“席帽青衫”这一秀才装束自喻,“太瘦生”既写衣着显瘦,更喻指自身在封建体制下的清苦与不合时宜,暗含对世俗评价的不屑。想象:“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通过想象砍断夭桃、煮熟鹦哥的极端行为,突破传统风月意象,展现对世俗礼教的反叛,强化不愿从俗的决绝。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头,作者便否定了“花”“月”“酒”这些常被诗人赞美沉迷的事物,表明自己并非“风月派”。他认为花没有知觉,不必为花伤感;月单调乏味,不必为之徘徊;酒也无法消解愁恨,更不必去歌颂。接下来“把夭”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进一步说明自己不是抒写闲愁的“风月”词人。词中提到,要砍断被“风月派”称颂的艳丽桃树,破坏那所谓的景致;要把被吟风咏月诗人赞美的鹦哥煮熟,当作下酒的菜肴。作者为何对“风月派”诗人所赞美的事物如此憎恶?他在《词钞自序》中曾说:“少年游冶学秦柳,中年感慨学辛苏。”这首词是他中年的作品,正是创作苏辛那样慷慨激昂之词的时期。此外,他在《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中谈及:“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好”,应当“陈述帝王的事业,歌颂百姓的辛劳”,而那些“追逐景致,爱慕声色”的“风月花酒”之类的作品,“即便去掉外在形式,提炼精髓,也不过是一个诗坛词客罢了,和国家百姓的生计、《三百篇》的主旨有什么关系呢”。由此能看出,他对诗词“只吟咏风月”持否定态度,这里体现了他想用诗词为社会服务的积极立场。“焚砚”三句,是因世事不容、“老来不得志”而发出的激愤话语。作者年幼时读书,“自己树立志向,不随便附和世俗”,虽有出众的才华,可过了“而立之年”,仍没有“而立”的成就,仅仅是个小小的秀才。这怎能不让作者愤愤不平?“焚砚”三句,写他决心打破常规,不再读书、写字、弹琴、画画、写文章。“焚”“烧”“椎”“裂”“毁”“抹”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作者激愤而坚决的神情。“荥阳”三句,引用《李娃传》中常蝇刺史的儿子郑生奉父命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爱上妓女李娃,放弃考试,流连于花街柳巷,钱财花光后被赶走街头乞讨的故事,用来自比,表达对封建礼法的轻视。下片继续描写自己贫困失意的处境,抒发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情绪。开头两句写自己生来就是贫寒的相貌,难以改变,任人嘲笑自己头戴席帽、身穿青衫,显得十分瘦弱。“看蓬门秋草”中的“看”字引领下面四句,描写家境贫困,孤单冷清。“蓬门”指家境贫寒,“秋草”写出门前的冷落。作者曾有诗写道:“座有清风,门无车马。”在《七歌》一诗中描写当时的生活是“灶下荒凉没有柴薪,门前有人敲门来催债”,是“多年来漂泊江湖,谋划事情十件有九件失败”,是“寒冷时没有棉衣,饥饿时没有米粮”,“空床破帐伴着寒冷的秋水”,他贫困的状况由此可见。词中的“疏窗细雨,夜夜孤灯”,进一步描绘出自己的孤独冷清——细雨敲打着稀疏的窗格,每夜只有孤灯陪着自己,“自我刻苦,自我激励”地读书。作者在《自叙》中曾说:“板桥我最贫穷困苦,相貌又丑陋,所以长期与世俗不合,不被当时的人看重,又被忌恨我的人阻挠,不能参加考试。”这就是他进入仕途之前的生活。他说自己的性格“放纵不羁,谩骂不加选择”,常常“高声谈论,评论人物好坏”,因此更被世人看作“狂”“怪”。更重要的是,板桥生活在清朝前期,当时国内的民族矛盾还很尖锐,文字狱屡屡发生,他亲眼见到的就有十二次。板桥的好友杭世骏因为上书陈述“消除满汉之间的隔阂”,而被罢官;板桥的同窗陆骖因为文字狱被戮尸;板桥自己也被迫将已经刻好的诗钞中几十首明显流露出反满情绪的诗从板上铲掉。这种人情冷暖,这种沉重的压迫,让他忍不住呼喊:“难道天公,还封住我抱怨的嘴,不许我长叹一两声吗?”这用反问的句式将积压在心中的不平发泄到这个不公平的社会。这是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表面上是质问上天,实际上是指责人间,抨击清朝统治者,“恨”字极力抒发了对黑暗社会的愤怒之情。这不仅是板桥个人的恨,也表达了当时有正义感的人们的心声。“颠狂甚”这一表述,是借用了世人的说法。由于作者不愿意顺从世俗,所以常常遭到他人的非议,被指责为“狂”“怪”。在这里,作者借用这样的评价,以此表明自己绝不会妥协的精神。结尾一句说:我要拿一百幅乌丝格纸,仔细书写自己凄清的情怀。“凄清”这个词,说明自己所写的绝不是那些描写“风月”的作品,而是抨击社会现实、抒发个人胸怀抱负的词章。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借奇诡想象展现浪漫主义风格,通过反语宣泄情绪,以具体景物勾勒出生活的困苦。词中蕴含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抗争,语言质朴自然,典故运用灵活巧妙。该作品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板桥在《刘柳鄙册子》中记载:“南通州李瞻云,曾于成都摩诃池上听人诵予《恨》字词,至‘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皆有赍咨涕演之意。后询其人,盖已家弦户诵有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风神豪迈,气势空灵,直逼古人。

清查礼《铜鼓书堂遗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长相思》

下一篇:清·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