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头楚尾路如何":吴头楚尾之地的路是坎坷还是顺坦,
# 吴头楚尾:今江西北部,此地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
"烟雨秋深暗自波":在细雨之中慢慢进了深秋,秋天的江水暗自起伏。
# 波:祈福。,自:一作白。,烟雨:蒙蒙细雨。
"晚趁寒潮渡江去":晚上趁着寒冷的潮水渡过江去,
# 寒潮:寒冷的潮水。
"满林黄叶雁声多":眼中尽是黄叶,耳边尽是雁嘶。
清代文学家
王士祯(1634~1711?),清代文学家。字子真,一字贻上,早年自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卒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王士祯的诗兼学多家,长篇歌行师从韩愈、苏轼,气势雄远;七律或学李商隐,清微婉约,或学杜甫,气体深稳,意境开阔雄奇,风格苍健沉郁。最能表现其风格特色的是五、七言近体诗。其五言绝句辞藻清隽,风调温婉,以自然风韵见长;其七言绝句缥缈空灵,独标一格。其词学以《花间》《草堂》为正宗,延续“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李清照的本色说,欣赏神韵天然的艺术倾向。词风婉丽隽永,尤以小令为佳。他主盟康熙诗坛数十年,追随者甚众,与朱彝尊号称“南朱北王”。代表作品有《送陶季之潞州》《秦淮杂诗》《真州绝句》《浣溪沙·红桥》等。著有《渔洋山人精华录》《带经堂集》《渔洋诗话》《池北偶谈》《香祖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诗中描写了深秋时节吴楚江上烟雨迷蒙、寒潮暗涌的苍茫景象,以“满林黄叶雁声多”的萧瑟之景,勾勒出空灵淡远而又寂寥清冷的意境,表达了羁旅途中的孤寂愁绪,又透露出对人生际遇的怅惘与超脱。
2. 写作手法
渲染:“烟雨秋深暗白波”“满林黄叶雁声多”运用了渲染手法描绘秋景,从不同的角度营造氛围。空中有“雁声多”,江上有“暗白波”,四周是“烟雨”迷蒙,地上“满林黄叶”,通过视听结合,多层面的渲染,将深秋的韵味表现得极为充足浓郁。点染:“满林黄叶雁声多”一句运用了点染手法,通过细致描摹黄叶飘落与群雁哀鸣的景象,点出深秋肃杀氛围,烘托旅人渡江时的孤寂心境。诗人巧妙地以林间景物和听觉点出情绪,使环境描写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增强了画面感。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烟雨秋深暗白波”描绘秋江烟雨迷蒙、水天一色的景象,通过色彩与天气的结合营造出苍茫朦胧的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景象,不仅勾勒出江上秋景的空旷萧条,也衬托出了旅人渡江时的孤寂心情,使环境与情感自然交融,意境深远。
3. 分段赏析
此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江上景象:白波翻涌,烟雨迷蒙,天色阴沉,顿时给人一种沉郁苍茫之感。滚滚江水挟带着深秋的寒意,风冷水寒,吴楚一带秋意正浓。两岸山峦沐浴在秋光之中,树叶染上霜色,化作金黄,随风飘落,有的零落在山坡之间,有的飘浮于江水之上。树林间、天空中,一行行大雁正南飞,时而传来的雁鸣,在天际回荡,也萦绕在人们心头。此诗前两句“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给人以开阔辽远之感。“吴头楚尾”是春秋时吴楚两国交界之地,位于今江西北部,地势广袤,山水交融,烟雨迷蒙,江涛浩荡。诗人对此景甚为欣赏,充分展现其胸怀之旷达与意境之开朗。“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两句既交代了渡江的时间与环境,又以随意点染之笔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雁与黄叶构成的秋江画面,语言简洁洗练,意蕴深远含蓄。秋江晚渡之景清逸脱俗,格调高雅,仿佛一位白衣长髯的高士凌波远去,形象洒脱,令人印象深刻。
4. 作品点评
诗人从多个角度描绘景物:空中雁鸣阵阵,江上白波翻涌,四周烟雨迷蒙,地面落叶萧萧;多层次的渲染,使秋意显得格外浓郁充盈,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与感染力。
下一篇:清·曹雪芹《芙蓉女儿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