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guò
tōng
驿

朝代:清作者:查慎行浏览量:3
cái
xǐng
hòu
zhāo
yáng
wèi
jiān
cuì
yān
yáo
biàn
shì
hóng
shù
wān
fēng
ruǎn
jiāng
shuǐ
yún
qīng
jiǔ
shān
huà
jiā
nóng
dàn
zhēn
zhuó
zài
jīng
guān

译文

早晨的浓雾刚刚散去,东边的太阳还没有升起。青烟袅袅,遥望前方市镇依稀可辨,被朝霞染红的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风吹过江面,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即便是荆关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

逐句剖析

"夙雾才醒后":早晨的浓雾刚刚散去,

# 醒:指雾散去。,夙:早晨。

"朝阳未吐间":东边的太阳还没有升起。

# 未吐间:指太阳未升起。

"翠烟遥辨市":青烟袅袅,遥望前方市镇依稀可辨,

# 辨:辨认。

"红树忽移湾":被朝霞染红的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

"风软一江水":风吹过江面,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

"云轻九子山":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画家浓淡意":即便是荆关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

"斟酌在荆关":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

# 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过大通驿》是清代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清晨行舟所见之景。从“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的朦胧时刻起笔,展现出黎明时分的静谧。接着“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以灵动笔触勾勒出远处雾中集市与岸边红树随舟行而变换的画面。“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进一步从触觉和视觉描绘出风柔水静、云淡山轻的美妙景致。作品意境优美,诗风清新自然,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馀。号他山,又号查田,晚年自号初白老人,海宁(今属浙江)人。少从黄宗羲、钱澄之受学,康熙间以举人召值南书房,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与宋琬、施闰章、王士祯、赵执信和朱彝尊并称“国初六家”。其诗多写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为清初宋诗派名家。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诗中描绘了诗人清晨经过大通驿时所见的江上景致。以黎明时分“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的朦胧氛围起笔,接着用“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展现雾中集市与岸边红树随舟行而变的动态画面,又以“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从触觉和视觉角度描绘风柔水静、云淡山轻之景,最后以“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将眼前美景比作画家笔下的精妙之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赞叹与陶醉,体现出其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能力。

2. 写作手法

双关:首联“夙雾才醒后”里的“醒”字,具有双关意味。一方面指晨雾渐渐散去,另一方面也暗示着早行的旅人或许也在此时刚刚苏醒,一语双关,增添了诗句的韵味。对仗:首联“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颔联“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颈联“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等,对仗工整,体现了五言律诗在格律上的特点。白描: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如颔联“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青烟袅袅、市镇隐约、红树鲜明的江南秀色画面,不做过多修饰,却生动传神。虚实结合:颈联中,“风软一江水”是对眼前近景江水在微风中波动的实写;“云轻九子山”则是因九子山距大通驿远,诗人凭借想象描绘的远景,为虚写。尾联“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由眼前实景联想到五代画家荆浩、关仝笔下的虚景(画作),又以虚景(画家难以完美描绘)衬托实景(大通驿景色之美)。联想:尾联“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诗人由眼前所见的大通驿自然美景,联想到擅长山水画的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作画时对笔墨浓淡的斟酌,将自然美与艺术美相联系。想象:“朝阳未吐间”,以“吐”字想象朝阳即将喷薄的气势;“红树忽移湾”,赋予树木因朝霞染色而产生“移植”般动态变化的奇妙想象;“云轻九子山”,凭借知识和想象描绘出百里外九子山在云海中若浮若现的空灵画面;尾联“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从眼前景联想到荆浩、关仝作画的情景,以虚衬实,展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交融。这些想象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意境丰富,韵味无穷。

3. 分段赏析

首联“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首联点明了诗人早过大通驿的特定时间。“夙雾才醒后”,诗人别出心裁地用“醒”字来描述晨雾的消散,将原本无知无觉的晨雾比拟为有情有意的佳人从沉睡中苏醒,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同时,此字还巧妙地一语双关,暗示早行的旅人或许也在此时刚刚醒来,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与情感温度。“朝阳未吐间”,不用常见的“升”“出”等字,而用“吐”字,生动地传达出朝阳即将喷薄而出的磅礴气势,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一瞬间的力量与生机。“夙”“朝”两个时间名词,以及“才”“未”两个副词,精准地扣住诗题中的“早”字,在平易的叙述中展现出诗人对时间精准的把握和细腻的感知。并且,这一联对仗工整,体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驾驭格律的能力,为全诗奠定了清新自然且富有韵味的基调。颔联“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这一联细致描绘了大通驿周围的景色,展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翠烟遥辨市”,诗人遥望远方,看到袅袅青烟。通常炊烟多为淡蓝色,但在这青山绿水的映衬下,青烟被染成了翠绿色,诗人抓住这一独特的色彩变化,精准地捕捉到了江南清晨特有的朦胧与秀丽。“红树忽移湾”,在朝霞的突然照射下,原本融入绿色山水间的树木瞬间被染成红色,鲜明地凸显出来,仿佛一下子从远处“移植”到了河湾。一个“忽”字,生动地表现出这种色彩变化的突然与奇妙,让树木仿佛有了生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此联着重展现了晓雾、朝霞下的色彩之美,翠色的烟与红色的树相互辉映,色彩鲜艳明丽,给人带来新奇而美妙的视觉感受,将江南清晨的独特景致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来。颈联“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颈联中,诗人进一步拓展视野,发挥想象,营造出虚实相生的美妙意境。“风软一江水”,诗人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触觉上的“软”来表现视觉中江水的波动。清风吹过,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如同轻绸软缎般柔和地波动,让读者不仅能看到江水的形态,还能通过“软”字真切地感受到那轻柔的质感。“云轻九子山”,同样运用通感,以重感上的“轻”来描摹对九子山在云海中景象的观感。九子山(现名九华山)距大通驿有百里之遥,诗人未必能真的看到其峰巅轻浮云表的景象,此处更多是凭借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想象。九子山在云雾缭绕中,仿佛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显得空灵而缥缈。这两句,上句描写近景实景,展现出江水在微风中的细腻变化;下句描绘远景虚景,营造出九子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的悠远意境,一实一虚,相互映衬,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深远。尾联“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尾联由眼前的自然美景联想到艺术美,蕴含着深刻的审美内涵。诗人认为,即便是擅长山水画的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再世,面对眼前这般山光水色,也得仔细斟酌笔墨的浓淡,才能将其神韵描绘出来。此联暗含两层意思:其一,大通驿附近的景物宛如荆关笔下的山水画卷,诗人由眼前实景联想到虚景中的艺术作品,将自然美与艺术美进行类比,体现出自然景色的如画之美;其二,以荆关这样的绘画大师都难以完美描绘此间山水之妙,来衬托大通驿景色的美妙绝伦,这是以虚景(画家笔下的画)来烘托实景(眼前的自然景色),强调自然美的不可穷尽。前一层意思含蓄委婉,后一层意思相对显露。整体上,尾联以虚衬实,虚实相生,使诗歌在展现自然美景的同时,又增添了艺术的韵味,营造出景中有画、画中有景的深邃意境,让读者在品味诗歌时,仿佛置身于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之中,余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查慎行在描摹山光水色方面,对白描手法运用娴熟。这首五言律诗别具匠心,起笔从时间切入,进而描绘景色,由近景渐次拓展至远景,从实景过渡到虚景,恰似旅人登山,攀登得越高,见到的景致越奇妙。诗中的语言看似平常,实则精妙,诸如“醒”“吐”“辨”“软”“轻”“浓淡”“斟酌”等字词,皆精准贴切,无可替代。张维屏曾对查慎行的诗作有过精妙评价,称其诗极为清新自然、意味深长,既典雅确切,又空灵超脱,如同明镜能如实映照事物外形,仿佛自然造物般浑然天成,其妙处就在于能够精准传达意趣。用此来评价这首诗,同样十分恰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谓极清真,极隽永,亦典切,亦空灵,如明镜之肖形,如化工之赋物,其妙只是能达。借以评这首诗,也是中肯的。

张维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王国维《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下一篇:清·纪昀《曹司农竹虚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