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朱楼临大道":高大华丽的红色阁楼挨着宽阔的大道,
# 朱楼:华丽的红色楼房。
"楼外轻雷":楼外总是传来轻雷似的车声,
# 轻雷:喻车声。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
"不间昏和晓":不论黄昏还是清晨。
# 不间:不间断的。
"独倚阑干人窈窕":美好的女子独自凭倚着楼畔的栏杆,
# 窈窕:形容女子的美好。
"闲中数尽行人小":无聊得把路上的行人一个个细数。
"一霎车尘生树杪":转眼间,车马的尘土扬起到树梢,
# 树杪:树梢。,一霎:一阵。
"陌上楼头":路上的行人和楼中的女子啊,
# 楼头:指思妇。,陌上:指游子。
"都向尘中老":都在这红尘中不知不觉地老去了。
"薄晚西风吹雨到":傍晚西风吹过,下起了雨,
# 薄晚:临近傍晚。
"明朝又是伤流潦":那个楼上的女子明天又要伤心了,因为路上积水,她等待的那个人又不会来了。
# 流潦:指雨后路上流水或沟中积水。
近现代著名学者、词人
王国维(1877~1927),近现代学者、词人。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浙江海宁人。其职业经历丰富,曾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学部图书局编辑,清华研究院教授等。王国维从事戏曲、小说、词以及西方哲学、美学的研究,主张以地下实物资料参订文献史料,提出“二重证据法”,对甲骨文、古代史、辽金元史、宋元戏曲史等研究贡献巨大。尤工词,他提倡“境界” 说,主张“自然”,所作取径南唐、北宋。著有《人间词话》《曲录》《宋元戏曲考》《静庵文集》《观堂集林》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人生况味的小令词。通过朱楼独倚、陌上尘老的景象,写出了人在时光流逝中的孤独与无奈。词人借高楼远眺的视角,道出了对生命易老的深沉感喟。
2. 写作手法
象征:词中“车尘”象征世俗的污染与烦恼,“朱楼”象征高洁的精神境界,通过具象物象暗示抽象的人生困境。托物言志:“独倚阑干人窈窕”表面写思妇凭栏远望的闺怨情态,实则通过“百尺朱楼”这一意象,寄托了作者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关注和无奈,以女子闲愁隐喻智者对人间苦难的关怀。烘托:“百尺朱楼临大道”以高耸楼阁与喧嚣道路的对比,烘托出思妇虽身处尘世却超然物外的高洁形象;“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通过昼夜不息的车马声,进一步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孤寂与坚守。比喻:“一霎车尘生树杪”以“车尘”比喻世俗污染,将具象的尘土飞扬与抽象的精神玷污相联系,暗示繁华表象下潜藏的精神侵蚀;“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则通过“尘”的意象延伸,喻指无论高低贵贱,世人终难逃脱世俗的浸染与消磨。
3. 分段赏析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开篇以高耸的朱楼俯瞰尘世,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百尺”极言其高,暗喻超然的精神境界;“大道”则象征世俗的喧嚣与奔忙。“轻雷”并非自然雷声,而是车马往来的嘈杂,日夜不息,暗示即便身处高处,仍无法完全隔绝尘世的侵扰。“不间昏和晓”以时间的绵延强化这种纠缠,使静与动、清与浊的冲突更加鲜明。“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独倚”点出孤寂,“窈窕”勾勒思妇的优雅形象,表面是传统闺怨场景,实则别有深意。“数尽行人小”的俯视视角,既写思妇的百无聊赖,又暗含哲人对世间的冷静观察。“小”字不仅形容行人的渺小,更隐喻人在命运洪流中的微不足道,使画面从个人愁绪拓展至对众生相的审视。“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一霎”强调瞬间,车尘飞扬至树梢,象征世俗的污浊无孔不入。“陌上”(路上行人)与“楼头”(思妇)本属不同世界,却在“尘中老”的命运中殊途同归。“老”字不仅是年华逝去,更暗含精神磨损的悲哀,将个体的无奈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存困境,冷峻而深刻。“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末联以天气骤变收束,笔锋陡转。“西风吹雨”既是实景,又隐喻无常的世事;“明朝”预示未来的狼狈,“流潦”(泥泞积水)象征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无力。“又”字点出循环往复的宿命感,与上片“不间昏和晓”呼应,形成闭环结构。风雨将至的压抑氛围,强化了词中挥之不去的苍凉意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是王国维词作中颇具特色的一首。词中通过高楼思妇的视角,以“车尘”“西风”等意象,含蓄地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词语言清丽,意境深远,将个人情感与普遍人生体验自然融合,展现了王国维词作善于将哲理思考融入日常景物的特点。其中“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一句,尤为精警,道出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
# 樊抗父谓余词如《蝶恋花》“百尺朱楼”等阙,凿空而道,开词家未有之境。余自谓才不若古人,但于力争第一义处,古人亦不如我用意耳。
近现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 静安自认为成功之作,龙沐勋收入《近三百年名家词选》,极为人所称赏。
近代萧艾《人间词》
# 《人间词》甲乙两稿有署名山阴樊志厚序,或云是作者自撰,序中说到此词,称其“皆意境两忘。物我一体,高蹈乎八荒之表,而抗心于千秋之间”,可谓誉扬备至。纵然是作者自诩,亦不妨视为自知之明。
不详不详《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下一篇:清·查慎行《早过大通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