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心如水水如愁":游子的归乡之愁好似流水绵绵不尽,
# 如:像。,客心:游子之思。
"容易归帆趁疾流":河水迅疾让归舟行驶更加容易。
# 疾:快速。,趁:赶着。,容易:指船趁着疾速的顺水飞驰。
"忽讶推篷吴语是":忽然推开船篷,听见熟悉的吴地乡音传来,
# 吴语是:一作“送吴语”。吴语,吴地方言,这里指乡音。,忽讶:忽然惊讶。讶,惊讶。
"故山月已挂船头":故乡的月亮已经照在船头。
# 故山:故乡的山。故,故乡。
叶燮(1627—1702)江苏吴江人,浙江嘉兴籍,字星期,号已畦。叶绍袁子。康熙九年进士。任江苏宝应知县。十四年,以三藩乱时役重民饥,与巡抚慕天颜不合,被劾罢官。居吴县横山,常出游览四方名胜。精研诗学理论,所作以险怪为工。有《原诗》、《巳畦诗文集》。又摘汪琬文章缺点,著《汪文摘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诗。诗歌写游子久客外乡后乘舟归乡,途中忽闻吴语、忽见乡月,展现了归心似箭的急切与骤遇乡音月色的惊喜,抒发了游子归乡时的激动心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首句以“水”为中介,用两个“如”字将“客心”与“愁”相勾连,以水流之急比拟愁绪的浩荡奔涌,且二者均指向故乡,巧妙借水的意象传递出复杂的归乡心绪,避免直抒胸臆的直白,使情感表达更显委婉深致。倒装:次句“容易归帆趁疾流”将修饰“归帆”的“容易”提前,打破正常语序,突出诗人对舟行轻快的强烈主观感受,以句法的灵活调整强化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使语言节奏与情感节奏相契合。多感官描写:后两句从听觉与视觉两个角度着笔,先写忽闻亲切的“吴语”,再写望见“故山月挂船头”,通过听觉的意外惊喜与视觉的意象暗示,多层次展现渐近故乡时的激动心情,使画面感与真实感兼具。
3. 分段赏析
《客发苕溪》开头两句描绘作者归家心情。“客心如水水如愁”,以“水”为中介,将“客心”与“愁”相连,既写出游子客居他乡的愁绪如流水般绵绵不绝,又通过顶针式的语言结构,让情感表达更显回环曲折,为后文写归程作铺垫。“容易归帆趁疾流”,正常语序本为“归帆趁疾流容易”,此处将“容易”提前,形成句法倒装,突出诗人对舟行轻快的强烈感受,急流助推归舟的景象,恰与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相契合。诗的后两句写途中感受。“忽讶船窗送吴语”,“忽讶”二字凸显意外之感,诗人被动听见船窗外飘来的吴地乡音,既从听觉角度传递出渐近故乡的惊喜,又侧面体现舟行速度之快,乡音入耳才惊觉归程已近,亲切之感溢于言表。“故山月已挂船头”,由听觉转向视觉,诗人望见故乡山上的月亮已挂在船头,以月光这一意象暗示故乡临近,虽从理性看月光普照无分远近,但此处以艺术化的笔法,将望月的瞬间转化为故乡在望的心理感受,生动展现出归乡时的激动与雀跃。
4. 作品点评
在古代诸多抒发思乡之情与归乡喜悦的诗作中,这首七言绝句呈现出格外灵动别致的风貌,别有意趣。诗人将真切的归乡体验,以凝练的诗化语言生动尽致地展现出来,颇具艺术感染力。
# 初归家时,实有此景。比“忽惊乡树出,渐觉熟人多”更妙。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
上一篇:清·纪昀《曹司农竹虚言》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踏莎行·月华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