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希圣未从心":七十岁想成为圣人却力有未逮,
# 希圣:希望达到圣贤的境界。
"负扆遑云久莅临":背靠屏风处理政务,哪里顾得上长久停留。
# 扆:古时的屏风。
"惟是惕乾励朝夕":唯有时刻警惕自省,早晚勤奋不敢懈怠,
"戒其玩愒度光阴":戒除虚度光阴的荒废念头。
# 玩愒:旷废,虚度光阴。
"龙乘不息法一健":帝王权威如龙御风般永不停息,
# 龙乘:即乘龙。
"象译由来通六音":翻译边疆语言的传统自古通晓六方之音。
# 六音:国语自幼习之六岁习汉书乾隆八年始习蒙古语二十五年平回部遂习回语四十一年平两金川方习番语昨四十五年因班禅来谒兼习唐古忒语今蒙古及回语已精通其番语唐古忒语亦能解名物器数而尚弗纯熟未能言达事之始末然并国语及汉文则已通六处语音矣使自八年弗习此四处语则至今尚藉人通译不能尽悉其情而亦无过虚度此数十年可见诸凡不可自画而弗勤学也。,象译:通译,翻译。
"爱乐纷哉向何托":文墨雅趣纷繁该寄托何处,
"积成三万首余吟":最终堆积成三万多首诗作留存人间。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1. 分段赏析
“古希希圣未从心”首句以“古稀”暗合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的人生境界,却以“未从心”直抒帝王求治而难达圣贤标准的矛盾心理。乾隆晚年虽自诩“十全老人”,但此句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清醒认知,既彰显其以圣贤为标杆的自我期许,又暗含对治世局限的隐忧。“负扆遑云久莅临”“负扆”典出《尚书》,指帝王背倚屏风临朝听政,凸显勤政形象;“遑云”二字则暗含政务繁冗、无暇他顾的紧迫感。此句通过典故与现实的交织,既强化乾隆“宵衣旰食”的帝王叙事,又隐现其以勤政掩饰权力焦虑的深层心理。“惟是惕乾励朝夕”“惕乾”化用《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直指乾隆以《易经》为治国圭臬的理政逻辑。此句以“励朝夕”的动态表述,将帝王勤政具象化为时间维度上的自我鞭策,既展现其政治自律,亦暴露对权力稳固的极度敏感。“戒其玩愒度光阴”“玩愒”意为荒废时日,与上句“励朝夕”形成强烈对比。此句以否定句式强化自省姿态,实则暗讽官僚系统效率低下。结合乾隆晚年白莲教起义频发的史实,此句的警示意味远超个人修身,直指帝国治理体系的深层危机。“龙乘不息法一健”“龙乘”喻帝王权威如龙御风而行,“法一健”暗含法家“自强不息”的统治理念。此句将儒家“圣王”叙事与法家“事功”思想杂糅,既呼应乾隆“法祖勤政”的政治口号,又揭示其以强力维系帝国运转的统治本质。“象译由来通六音”“象译”指边疆民族语言翻译,呼应乾隆“十全武功”中的多民族治理实践。此句以“通六音”象征文化统合,实则暗含以中原文化同化边疆的意识形态策略。结合《木兰祠》《泛月宜何处》等诗中对“忠孝”“柔远”的强调,可见乾隆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政治野心。“爱乐纷哉向何托”“爱乐纷哉”表面抒发文人雅趣,实则暗转诗情:前六句的勤政自省至此转向对诗文创作的迷恋。此句的转折暴露乾隆将政治功业与文学成就捆绑的深层心理,为尾联“三万首余吟”的自我标榜埋下伏笔。“积成三万首余吟”末句以创作数量自证文治功绩,却因“积成”一词暴露功利性写作本质。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日均作诗4.2首,数量远超《全唐诗》,但艺术价值备受争议。此句既是帝国文化权力的炫耀,亦成为后世批评其“以量代质”的关键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