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sāng
·
·
táo
huā
xiū
zuō
qíng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táo
huā
xiū
zuò
qíng
gǎn
dōng
fēng
chuī
luò
jiāo
hóng
fēi
chuāng
jiān
bàn
ào
nóng
shuí
lián
xīn
dōng
yáng
shòu
wèi
chūn
yōng
róng
piàn
yōu
qíng
lěng
chù
nóng

译文

桃花并非无情地死去,感激东风,艳丽的桃花被东风吹落,飞入窗棂,陪伴着伤情的人共度残留的春光。有谁来怜惜我这像沈约般飘零殆尽、日渐消瘦的身影,为春残而懊恼,感到慵懒无聊,虽比不上芙蓉花,但它的一片幽香在清冷处却显得更加浓重。

逐句剖析

"桃花羞作无情死":桃花并非无情地死去,

"感激东风":感激东风,

"吹落娇红":艳丽的桃花被东风吹落,

# 娇红:嫩红,鲜艳的红色。这里指花。

"飞入窗间伴懊侬":飞入窗棂,陪伴着伤情的人共度残留的春光。

# 懊侬:烦闷。这里指烦闷的人。

"谁怜辛苦东阳瘦":有谁来怜惜我这像沈约般飘零殆尽、日渐消瘦的身影,

# 东阳:指南朝梁沈约。因其曾为东阳太守,故称。唐朝初期,著名的史学家姚思廉和他的父亲姚察在所著史籍《梁书·沈约传》中,高度赞誉了他的人品和文品,评价他“高才博洽、一代英伟。”姚思廉在《梁书·沈约传》中记载:“沈约,永明末出守东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沈约操劳过度,日渐消瘦后,被世人以“东阳销瘦”、“东阳瘦体”称之。

"也为春慵":为春残而懊恼,感到慵懒无聊,

# 春慵:春天的懒散情绪。

"不及芙蓉":虽比不上芙蓉花,

# 芙蓉:荷花,或以为指芙蓉镜。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相国李公下第游蜀,遇一老妪。言:郎君明年芙蓉镜下及第。明年,果然状头及第。”

"一片幽情冷处浓":但它的一片幽香在清冷处却显得更加浓重。

# 幽情:《草堂嗣响》作“幽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是清朝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此词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词的上阕描绘了东风吹落桃花的画面,这般艳丽的景致更凸显出春天逝去的悲凉之感。到了词的下阕则转为抒情,径直道明了词人感伤春天、感伤离别的心绪,抒发了满怀的伤感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纳兰创作这首词时年龄不大,此前他曾拜于名师门下,将四书五经烂熟于心。考中举人后,纳兰在为科举考试最后一关殿试积极做准备时,突然患上了风寒,由此错失了由皇帝亲自命题并主持的考试机会。卧病在床、百无聊赖的纳兰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纳兰性德的描写伤春伤离的一首词,词中描绘了桃花飘落的暮春景象,借景抒情,以桃花自喻,表达了词人在春天里因时光流逝、美好不再而产生的伤春之情,同时也蕴含着深深的相思之苦。词人通过对桃花命运的关注,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情感的执着追求。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闲窗伴懊侬。东风把娇红的桃花吹落,没有任它委于尘土泥泞,而是吹它飞进了容若的小窗,让它来陪伴容若这个伤情的人共度残留的春光。词人通过对桃花命运的关注,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情感的执着追求。用典: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作者所说的芙蓉是指“芙蓉镜”的典故,传说唐朝李固在考试落第之后游览蜀地,遇见一名老妇人,这个老妇人对他说,他明年会在芙蓉镜下科举及第,再过二十年还有拜相之命。于是心灰意冷的李固再次去参加考试,果然中第,而且榜上正好有“人镜芙蓉”一语,正应了那老妇的预言。作者也是因病失去殿试的机会,和落第等同,接下去的一句“一片幽情冷处浓”,正是写了自己懊恼的“幽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描绘的是暮春时节花事凋零的景象,艳丽的桃花在东风的吹拂下纷纷飘落,几乎凋零殆尽。尽管如此,那娇艳柔美、风情万种的桃花却不愿就这样无奈地逝去,似乎多情的花儿总归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归宿。“感激东风”这四个字,实则是观花的作者内心的喟叹。东风吹落了那些娇艳的红桃花,却没有任由它们随意地飘落于泥土之中,而是将它们轻轻吹送至容若的小窗之前,仿佛是要让它们来陪伴着这位满怀愁绪的人,一起度过春天仅存的时光。看到桃花那般无可奈何的命运,作者也不禁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感伤,于是从下阕开始,便以“谁怜辛苦东阳瘦”来形容自己的心境。下阕开篇即道明了作者因春光已逝而感到的烦闷无聊,紧接着以结尾之句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伤春的情绪。心渐渐沉静下来,但思念之情却愈发浓烈。纳兰性德将自己比作沈约,形容自己如同沈约一样面带病容、身体虚弱、精神不振。沈约与作者皆是风度翩翩、才德兼备的俊朗之士,作者如此自比,既是在夸赞自己风采出众、才华横溢,更是在感慨自身身体的孱弱。这一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既表达出了内心的状态,也说明了现实的情形。而后所说的“也为春慵”,则表明自己之所以这般慵懒倦怠,既非因其他琐事牵绊,只是因为春天行将结束。“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虽说作者觉得桃花艳丽动人,可与芙蓉的清幽淡雅相比,终究还是稍逊一筹。不过,这里的芙蓉并非指荷花,而是源自一个传说,唐朝的李固在科举落第之后游历蜀地,在那里遇见一个老妇人,老妇人告知他次年会于芙蓉镜下高中科举,再过二十年更有拜相之命。李固重拾信心再次参考果真中第,榜单上恰有“人镜芙蓉”之语,应了老妇的预言。作者也因身体抱恙失去了殿试机会,等同于落第,在这样的情形下,此处所说的芙蓉应当是指“芙蓉镜”的典故了。如此顺理成章,接下来的“一片幽情冷处浓”,正是表达了作者的懊恼忧愁之情。

4. 作品点评

这一首《采桑子》,其上阕与下阕的衔接较为紧密。不过,整首词看似是在伤春,却又好像并非单纯地伤春,着实有诸多值得细细品味琢磨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词表现一种莫名其妙的心情,诗人在风雨中听到凄凉的曲调,不知怎的,变得坐立不安,寂寞、凄凉、失望、空虚的情绪,笼罩着他的心头。他患的是时代的忧郁症。

不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 康熙十一年,性德举顺天乡试,十二年二月应礼部春闺,中式。三月方殿试,因病未与。词即缘此而作。“桃花”见时令,“懊侬”说心情下片切病况。《通志堂集》有《幸举礼闱以病未与廷试》诗。

不详笺注家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陈维崧《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下一篇:清·乾隆《古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