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óng
qiáo
yóu

朝代:清作者:王士祯浏览量:3
chū
zhèn
huái
mén
xún
xiǎo
qín
huái
zhé
ér
běi
bēi
àn
duō
tài
zhú
wěng
qīng
liú
yìng
dài
rén
jiā
duō
yīn
shuǐ
wéi
yuán
tíng
shù
shí
táng
yōu
qiè
ér
míng
jìn
shí
zhī
měi
xiǎo
tǐng
xún
西
běi
xíng
lín
jìn
chù
yǒu
qiáo
wǎn
rán
chuí
hóng
xià
yǐn
jiàn
yòu
rén
jìng
zhuāng
xuàn
liú
zhào
míng
jìng
zhōng
suǒ
wèi
hóng
qiáo
yóu
rén
dēng
píng
shān
táng
zhì
hǎi
shě
zhōu
ér
jìng
chū
hóng
qiáo
xià
qiáo
miàn
chù
jiē
rén
jiā
táng
liù
yuè
jiān
hàn
dàn
zuò
huā
xiāng
wén
shù
qīng
lián
bái
fǎng
luò
zhī
liáng
wèi
shèng
yóu
shù
wǎng
lái
běi
guō
guò
hóng
qiáo
ér
zhī
dēng
qiáo
wàng
pái
huái
gǎn
tàn
dāng
āi
zhī
jiāo
chéng
zhōng
wǎng
wǎng
néng
wáng
xiè
chéng
zhī
jǐng
yàn
niú
shān
zhī
bēi
jīn
zhī
shì
yǒu
yuàn
rén
yín
xià
zhī
wàng
tuò
ān
chá
cūn
zhū
ér
zhī
tuò
ān
chéng
zhāng
zhǔ
jiē
zhú
táo
xiě
zhōng
nián
shān
shuǐ
qīng
yīn
chéng
jiā
huà
zhū
sàn
héng
liáng
huì
wèi
gòu
ér
hóng
qiáo
zhī
míng
huò
fǎn
yīn
zhū
ér
chuán
hòu
shì
zēng
huái
怀
píng
diào
zhě
zhī
pái
huái
gǎn
tàn
jīn
wèi
zhī
zhě

译文

出了镇淮门,沿着小秦淮河向北走,岸边起伏姿态多样,竹木郁郁葱葱,映照得河水愈发清幽。河边的人家大都傍水而建园亭树石,溪塘幽深而莹净,颇得四时的美丽。乘了小艇,沿河向西北而行,树林的尽头,有一座桥宛然而见,既像是一道垂虹向下饮于涧中,又像是一个装扮漂亮的美人,正照着镜子,顾盼生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红桥了。游客登平山堂,大多都要去法海寺,往往要下船而选择步行,所以必定要经过红桥。红桥四面都是荷塘。六七月间,荷花开了,香气能飘到数里之外,于是来往游玩的船只,络绎不绝,可以说是快意的游览了。而我多次往来城北门,都要经过红桥,环视周围,以此为乐。登上红桥,四处观望,忽然又徘徊感叹。悲伤与快乐交织在心中,却往往说不出其中的缘故。王羲之和谢安登上冶城时的感叹,齐景公和晏子游于牛山时生发的悲凉,现在看来,也是有怨的啊!康熙元年六月十五日,我与箨庵、茶村、伯玑一行人,依律而互相唱和。箨庵接着加了一章,我跟着他唱和。唉!用音乐来陶冶情操,何必要等到中年呢;山水清音,本就是一段佳话,我与朋友们或聚或散,本来就不恒久,而好的盛会也并不是轻易就能遇到的,所以红桥的名字,或许反而因我们几个而流传于后世,为后世怀古凭吊者平添些徘徊感叹,就如同我今日一般,这又有谁说得准呢。

逐句剖析

"出镇淮门":出了镇淮门,

"循小秦淮折而北":沿着小秦淮河向北走,

# 循:依照。

"陂岸起伏多态":岸边起伏姿态多样,

"竹木蓊郁":竹木郁郁葱葱,

# 蓊郁:形容草木茂盛或浓密。

"清流映带":映照得河水愈发清幽。

"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河边的人家大都傍水而建园亭树石,

"溪塘幽窃而明瑟":溪塘幽深而莹净,

"颇尽四时之美":颇得四时的美丽。

"拿小艇":乘了小艇,

"循河西北行":沿河向西北而行,

"林木尽处":树林的尽头,

"有桥宛然":有一座桥宛然而见,

"如垂虹下饮于涧":既像是一道垂虹向下饮于涧中,

# 涧:山间小溪。

"又如丽人靓妆袨服":又像是一个装扮漂亮的美人,

# 袨服:盛服,艳服。

"流照明镜中":正照着镜子,顾盼生辉,

"所谓红桥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红桥了。

"游人登平山堂":游客登平山堂,

"率至法海寺":大多都要去法海寺,

"舍舟而陆径":往往要下船而选择步行,

"必出红桥下":所以必定要经过红桥。

"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红桥四面都是荷塘。

"六七月间":六七月间,

"菡萏作花":荷花开了,

# 菡萏:荷花的别称。

"香闻数里":香气能飘到数里之外,

"青帘白舫":于是来往游玩的船只,

"络绎如织":络绎不绝,

# 络绎如织:这里是指来往船只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

"良谓胜游矣":可以说是快意的游览了。

"予数往来北郭":而我多次往来城北门,

"必过红桥":都要经过红桥,

"顾而乐之":环视周围,以此为乐。

"登桥四望":登上红桥,四处观望,

"忽复徘徊感叹":忽然又徘徊感叹。

"当哀乐之交乘于中":悲伤与快乐交织在心中,

"往往不能自喻其故":却往往说不出其中的缘故。

"王谢冶城之语":王羲之和谢安登上冶城时的感叹,

"景晏牛山之悲":齐景公和晏子游于牛山时生发的悲凉,

"今之视昔":现在看来,

"亦有怨耶":也是有怨的啊!

"壬寅季夏之望":康熙元年六月十五日,

"与箨庵、":我与箨庵、

"茶村、":茶村、

"伯玑诸子":伯玑一行人,

"倚歌而和之":依律而互相唱和。

"箨庵继成一章":箨庵接着加了一章,

"予亦属和":我跟着他唱和。

"嗟乎":唉!

# 嗟乎:感叹词,相当于“唉”。

"丝竹陶写":用音乐来陶冶情操,

"何必中年":何必要等到中年呢;

"山水清音":山水清音,

"自成佳话":本就是一段佳话,

"予与诸子聚散不恒":我与朋友们或聚或散,本来就不恒久,

"良会未易遘":而好的盛会也并不是轻易就能遇到的,

# 遘:相遇;碰上。

"而红桥之名":所以红桥的名字,

"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或许反而因我们几个而流传于后世,

"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为后世怀古凭吊者平添些徘徊感叹,就如同我今日一般,

"未可知者":这又有谁说得准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红桥游记》是清代文学家王士祯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记载了他游览扬州红桥的所见所闻。这篇文章先写作者从镇淮门出发,沿着小秦淮向北行走时看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接着描述了红桥作为游人必定经过的地方,它四季的美景与六七月间荷花盛开的繁盛景象,以及游人众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作者也不禁由眼前景物触动情怀,生出徘徊感叹的情绪,抒发自己悲喜交加的情感;最后说,虽然相聚离散没有定数,但山水的清越之声、音乐的陶冶慰藉自然会成为美谈,而红桥的名字或许会因为他们的相聚而能够流传到后世,供后人怀念古代的人和事、凭栏眺望。全文将景物、情感、哲理融合在一起,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颂,也有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展现出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了王士祯“神韵”诗风在散文中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学家

王士祯(1634~1711?),清代文学家。字子真,一字贻上,早年自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卒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王士祯的诗兼学多家,长篇歌行师从韩愈、苏轼,气势雄远;七律或学李商隐,清微婉约,或学杜甫,气体深稳,意境开阔雄奇,风格苍健沉郁。最能表现其风格特色的是五、七言近体诗。其五言绝句辞藻清隽,风调温婉,以自然风韵见长;其七言绝句缥缈空灵,独标一格。其词学以《花间》《草堂》为正宗,延续“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李清照的本色说,欣赏神韵天然的艺术倾向。词风婉丽隽永,尤以小令为佳。他主盟康熙诗坛数十年,追随者甚众,与朱彝尊号称“南朱北王”。代表作品有《送陶季之潞州》《秦淮杂诗》《真州绝句》《浣溪沙·红桥》等。著有《渔洋山人精华录》《带经堂集》《渔洋诗话》《池北偶谈》《香祖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文。借游览扬州红桥所见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及游人盛况,写出了红桥的四季之美与热闹景象,抒发了哀乐交加之情,蕴含对人生聚散的感悟。

2. 写作手法

比喻:“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将红桥比作垂首饮涧的彩虹,写出桥身弧形的灵动;又比作盛装照镜的美人,凸显桥的靓丽风姿,两个比喻从形态与神韵两方面,生动展现红桥之美。情景交融:“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的热闹景致,与“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的喜悦相融;登桥四望时,“徘徊感叹”的哀乐之情与眼前景物交织,景与情相互交融,尽显游览时的复杂心绪。

3. 分段赏析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开篇按行走顺序描绘沿途风光。陂岸起伏、竹木繁茂、清流环绕,人家依水建园,尽显四季之美;而后引出红桥,用“垂虹下饮于涧”“丽人靓妆袨服”两个比喻,生动写出红桥的形态与神韵,前者显其灵动,后者现其靓丽,不着重描摹外形却让红桥的美跃然纸上。“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此段写红桥的热闹与作者的喜爱。红桥是游人必经之地,四面荷塘环绕,六七月荷花盛开时,香气远飘数里,游船络绎不绝,一派繁盛景象;“顾而乐之”直接表达作者对红桥的喜爱,为下文抒情铺垫。“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写登桥后的感慨。登高四望时,作者心中悲喜交织,难以言说缘由,联想到王谢冶城之叹、景晏牛山之悲,由眼前景触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与友人唱和的场景,则将个人情思融入群体活动,让情感更显真切。“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收束全文,抒发对人生与声名的感悟。“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体现出作者对山水之乐的豁达态度;感慨与友人聚散不定、良会难得,却又想到红桥或许会因他们的相聚而流传后世,让后人如自己一般怀古感叹,将个人情思升华为对时光与声名的哲思,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值得品味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追求也是这样:“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让心灵安然地享受山水自然的洗涤,不发出感叹衰老、忧虑时光的悲伤,这样豁达乐观的情怀,正是整篇文章想要展现的核心本质和提倡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屈大均《梦江南·红茉莉》

下一篇:清·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词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