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镇淮门":出了镇淮门,
"循小秦淮折而北":沿着小秦淮河向北走,
# 循:依照。
"陂岸起伏多态":岸边起伏姿态多样,
"竹木蓊郁":竹木郁郁葱葱,
# 蓊郁:形容草木茂盛或浓密。
"清流映带":映照得河水愈发清幽。
"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河边的人家大都傍水而建园亭树石,
"溪塘幽窃而明瑟":溪塘幽深而莹净,
"颇尽四时之美":颇得四时的美丽。
"拿小艇":乘了小艇,
"循河西北行":沿河向西北而行,
"林木尽处":树林的尽头,
"有桥宛然":有一座桥宛然而见,
"如垂虹下饮于涧":既像是一道垂虹向下饮于涧中,
# 涧:山间小溪。
"又如丽人靓妆袨服":又像是一个装扮漂亮的美人,
# 袨服:盛服,艳服。
"流照明镜中":正照着镜子,顾盼生辉,
"所谓红桥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红桥了。
"游人登平山堂":游客登平山堂,
"率至法海寺":大多都要去法海寺,
"舍舟而陆径":往往要下船而选择步行,
"必出红桥下":所以必定要经过红桥。
"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红桥四面都是荷塘。
"六七月间":六七月间,
"菡萏作花":荷花开了,
# 菡萏:荷花的别称。
"香闻数里":香气能飘到数里之外,
"青帘白舫":于是来往游玩的船只,
"络绎如织":络绎不绝,
# 络绎如织:这里是指来往船只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
"良谓胜游矣":可以说是快意的游览了。
"予数往来北郭":而我多次往来城北门,
"必过红桥":都要经过红桥,
"顾而乐之":环视周围,以此为乐。
"登桥四望":登上红桥,四处观望,
"忽复徘徊感叹":忽然又徘徊感叹。
"当哀乐之交乘于中":悲伤与快乐交织在心中,
"往往不能自喻其故":却往往说不出其中的缘故。
"王谢冶城之语":王羲之和谢安登上冶城时的感叹,
"景晏牛山之悲":齐景公和晏子游于牛山时生发的悲凉,
"今之视昔":现在看来,
"亦有怨耶":也是有怨的啊!
"壬寅季夏之望":康熙元年六月十五日,
"与箨庵、":我与箨庵、
"茶村、":茶村、
"伯玑诸子":伯玑一行人,
"倚歌而和之":依律而互相唱和。
"箨庵继成一章":箨庵接着加了一章,
"予亦属和":我跟着他唱和。
"嗟乎":唉!
# 嗟乎:感叹词,相当于“唉”。
"丝竹陶写":用音乐来陶冶情操,
"何必中年":何必要等到中年呢;
"山水清音":山水清音,
"自成佳话":本就是一段佳话,
"予与诸子聚散不恒":我与朋友们或聚或散,本来就不恒久,
"良会未易遘":而好的盛会也并不是轻易就能遇到的,
# 遘:相遇;碰上。
"而红桥之名":所以红桥的名字,
"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或许反而因我们几个而流传于后世,
"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为后世怀古凭吊者平添些徘徊感叹,就如同我今日一般,
"未可知者":这又有谁说得准呢。
清代文学家
王士祯(1634~1711?),清代文学家。字子真,一字贻上,早年自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卒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王士祯的诗兼学多家,长篇歌行师从韩愈、苏轼,气势雄远;七律或学李商隐,清微婉约,或学杜甫,气体深稳,意境开阔雄奇,风格苍健沉郁。最能表现其风格特色的是五、七言近体诗。其五言绝句辞藻清隽,风调温婉,以自然风韵见长;其七言绝句缥缈空灵,独标一格。其词学以《花间》《草堂》为正宗,延续“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李清照的本色说,欣赏神韵天然的艺术倾向。词风婉丽隽永,尤以小令为佳。他主盟康熙诗坛数十年,追随者甚众,与朱彝尊号称“南朱北王”。代表作品有《送陶季之潞州》《秦淮杂诗》《真州绝句》《浣溪沙·红桥》等。著有《渔洋山人精华录》《带经堂集》《渔洋诗话》《池北偶谈》《香祖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文。借游览扬州红桥所见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及游人盛况,写出了红桥的四季之美与热闹景象,抒发了哀乐交加之情,蕴含对人生聚散的感悟。
2. 写作手法
比喻:“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将红桥比作垂首饮涧的彩虹,写出桥身弧形的灵动;又比作盛装照镜的美人,凸显桥的靓丽风姿,两个比喻从形态与神韵两方面,生动展现红桥之美。情景交融:“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的热闹景致,与“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的喜悦相融;登桥四望时,“徘徊感叹”的哀乐之情与眼前景物交织,景与情相互交融,尽显游览时的复杂心绪。
3. 分段赏析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开篇按行走顺序描绘沿途风光。陂岸起伏、竹木繁茂、清流环绕,人家依水建园,尽显四季之美;而后引出红桥,用“垂虹下饮于涧”“丽人靓妆袨服”两个比喻,生动写出红桥的形态与神韵,前者显其灵动,后者现其靓丽,不着重描摹外形却让红桥的美跃然纸上。“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此段写红桥的热闹与作者的喜爱。红桥是游人必经之地,四面荷塘环绕,六七月荷花盛开时,香气远飘数里,游船络绎不绝,一派繁盛景象;“顾而乐之”直接表达作者对红桥的喜爱,为下文抒情铺垫。“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写登桥后的感慨。登高四望时,作者心中悲喜交织,难以言说缘由,联想到王谢冶城之叹、景晏牛山之悲,由眼前景触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与友人唱和的场景,则将个人情思融入群体活动,让情感更显真切。“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收束全文,抒发对人生与声名的感悟。“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体现出作者对山水之乐的豁达态度;感慨与友人聚散不定、良会难得,却又想到红桥或许会因他们的相聚而流传后世,让后人如自己一般怀古感叹,将个人情思升华为对时光与声名的哲思,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值得品味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追求也是这样:“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让心灵安然地享受山水自然的洗涤,不发出感叹衰老、忧虑时光的悲伤,这样豁达乐观的情怀,正是整篇文章想要展现的核心本质和提倡的精神境界。
上一篇:清·屈大均《梦江南·红茉莉》
下一篇:清·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