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痕满地无人省":愁绪像落叶一样撒落满地,而这愁绪却无人能够理解,
# 愁痕:指青青的苔痕。
"露湿琅玕影":露水打湿了竹叶的影子。
# 琅玕:像珠子一样的美石。这里是形容竹子的青翠。
"闲阶小立倍荒凉":我孤零零地站在空荡的台阶上。
# 闲阶:空荡寂寞的台阶。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只有旧时曾共同照耀着我们的斑竹月色能安慰我的心绪。
# 潇湘:指湘江,因其水清深故名。唐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旧时月色:宋姜夔《暗香》词:“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薄情转是多情累":我宁愿让自己薄情寡义,不因多情而心累,
"曲曲柔肠碎":阵阵歌声催得我柔肠寸断。
"红笺向壁字模糊":对着墙壁读你的信笺,
# 向壁:原指面壁在墙上写大字,这里是说不停地在纸上写字。
"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不禁想起当初在灯前呼着热气暖手,为你书写心曲。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怀人的词。借秋夕漫步的所见所忆,在景物与抒情的交织中,展现了词人对妻子的深情与人生无常的悲叹。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呵手”这一动作充满温情,体现对对方的珍视,温度与情感交织,使往昔的温馨更衬今日的孤独,同时也使得小词顿生妙趣,意韵悠长,情趣悠远。
3. 分段赏析
上片舀月光作茶,望林梢疏影,无需梳理的心事。随着切切轻呼,拭去微尘,浮现眼前“愁痕满地无人知,露湿琅玕影”,纳兰小令中的白描总能动人心弦。闲步竹林中,满地竹叶恍若愁痕斑斑。纳兰词里这般情境诸多,夜寒露重时独倚小院,衣衫定是难以御寒的,心境亦必是凄清无着的。而词人在此也不迂回,“闲阶小立倍苍凉”一句写词人在台阶上短暂伫立,“闲阶”“小立”勾勒出无所事事、孤寂无聊的状态,“倍荒凉”则强化了这种感受,不仅是环境的荒凉,更是内心因回忆或现实而产生的孤寂感,空寂的台阶更显荒芜。“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旧时月色”蕴含着对过去的回忆,月色依旧,而往昔情境已不再,千般情意皆凝于“潇湘”二字。潇湘暗指生死相隔,至此纳兰的心绪全然铺展,千言万语,终是悼亡。月色依旧如昨,只是如今,它独照一人清冷茕茕的身影。下片写万籁俱寂,欲寐难安,恰是“薄情反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表面说薄情能免去烦恼,实则是多情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是薄情吧,才会当时不懂珍惜,是多情吧,才会如今难以释怀,生怕带笑的唇角一垂,泪水便止不住倾泻。黯然神伤间,借夜色掩住内心的惶惑,“红笺向壁字模糊,忆起灯前呵手为伊书”最是牵肠,红笺上的字迹因时间或泪水而模糊,却勾起曾经在灯前呵手为对方书写的温馨场景,“呵手”这一细节充满温情,想起往昔与她共对灯烛研墨书写的场景,往事清晰如昨。其实何曾薄情,淡淡一句清语,二人的缱绻深情便跃然纸上。故事终有谢幕时,但总有墨痕留于素笺,文辞依旧长存。
4. 作品点评
全词采用上景下情的传统结构,由眼前实景自然过渡到对往事的追忆。结尾处的细节刻画尤为精妙,使整首小词顿添灵动之趣,余韵悠长,意境深远。
# “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纳兰写愁.更能入人骨髓。词上片写尽萧瑟、孤清的秋意,醇美而凄凉。下片写情。因多情而柔肠寸断,因多情而怀思往事,曾经的温馨一刻不正凸显了此时的茕茕孑立?
现代作家徐燕婷、朱惠《纳兰词评注》
下一篇:清·乾隆《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