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滩复一滩":新安江内一滩又一滩,
# 复:又。
"一滩高十丈":经过一滩好像增高十丈。
"三百六十滩":要经过三百六十滩,那就是三千六百丈,
# 三百六十滩:非实数。与“高十丈”一样,都是夸张语。
"新安在天上":那么,它的发源地——新安,就在天上。
清代诗人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黄景仁以诗名世,与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并称“毗陵七子”。其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另作有一些爱情诗,缠绵悱恻;有些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等;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则写得细致生动。黄景仁亦有词名,长调多凄怆悲凉,其咏物词亦有特点。小令明白晓畅,亦多悲感凄凉之调,稍嫌直露。有《两当轩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新安江一带江滩众多且地势险峻的景象,通过连续描述滩的数量和高度,营造出一种地势奇特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新安滩独特风貌的惊叹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夸张:“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运用夸张手法,“一滩高十丈”夸大滩的高度,“新安在天上”夸大新安江地势之高,突出新安滩地势险峻的特点,增强表达效果,引发读者对新安滩奇特景象的想象。复沓:“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连续使用“一滩”,通过复沓的手法,强调了新安江滩多且险峻的特点,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行船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
3. 分段赏析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采用复沓回环的句式,将逆水行舟的困顿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逆流而上的航程中,层层叠叠的险滩如同难以逾越的屏障,每一处激流、每一道险阻,都成为行船者必须直面的挑战。唯有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冲破重重阻碍,方能抵达最终的彼岸,这正是《新安滩》想要传达的核心意涵。“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三百六十滩”极言滩之多;“新安在天上”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将新安江地势之险峻、行船之艰难推向极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4. 作品点评
《新安滩》在刻画新安江滩多水险时,展现出别致的艺术手法。整首诗短短四句二十字,恰似一道精巧的数学命题。诗中数字频繁出现,甚至巧妙运用乘法运算,让作品特色独树一帜。这首诗脱胎于民间歌谣,诗人仅改动寥寥几字,并增添首尾两句,便使内容与新安江紧密贴合,无法移作他用。这充分彰显了诗人“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文学造诣。从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中,亦能窥见诗人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借鉴与传承。
# 诗仿怫信口吟成,如谣似谚。并无一语提及此次出行之事,读来恰如与诗人一同经历了水路的重重险阻。这种妙手偶得之作,看似容易,实非凡手所能写得出。
学者蔡义江
# 凭虚御风,不可捉摸。
清政治家徐世昌《晚清籍诗汇》
下一篇:清·曹雪芹《题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