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剧车声隐若雷":道路上达官贵人的车轮滚动之声犹如隆隆雷声,
# 隐:盛大,形容声音宏大。指车轮滚动的声音。,五剧:道路纵横、四通八达的地方,指京城繁华的街道。卢照邻《长安古意》
"北邙惟见冢千堆":一眼望去北邙山上荒坟满布。
# 千:言其数量银多。,冢:坟墓。,北邙:在河南洛阳东北,汉魏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古代诗文常以北邙泛指墓地。
"夕阳劝客登楼去":渐渐沉落的夕阳好像在规劝客居异乡的游子,珍惜时光,赶快登楼远眺,
# 登楼: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此用其意。
"山色将秋绕郭来":山色裹挟着秋意,渐渐向城郭弥漫而来。
# 郭:外城。,将:带。
"寒甚更无修竹倚":我贫寒至极,在这寒冷的时节,竟无修竹可倚来慰藉孤独,
# 寒甚: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说自己的孤独愁苦超过杜甫诗中的佳人。这足采用“加一倍”写法,使诗意推进一层,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自力度。
"愁多思买白杨栽":愁思太多想买些白杨栽种,让它在秋风中代替我不断诉愁。
# 白杨:一个传统意象,源于《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北郭墓。白杨何萧萧,松柏灾广路。……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白杨是一种肃杀悲凉景物,它萧萧作响,悲声呜咽,用以引起游子的憨苦情怀和思乡意忠。诗人故意要于居处多种白杨,意在强化并强调他的忧思愁情。
"全家都在风声里":深秋时节全家人都在萧瑟的秋风中颤栗,
# 全家都在风声里:“全家”二句:化用《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九月衣裳未剪裁":九月已至,寒衣却还未来得及剪裁缝制。
清代诗人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黄景仁以诗名世,与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并称“毗陵七子”。其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另作有一些爱情诗,缠绵悱恻;有些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等;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则写得细致生动。黄景仁亦有词名,长调多凄怆悲凉,其咏物词亦有特点。小令明白晓畅,亦多悲感凄凉之调,稍嫌直露。有《两当轩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都门秋思四首・其三》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秋思”,借景抒怀,既体现了诗人漂泊京城的凄凉处境,也委婉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叹,是清代文人困顿心境的真实写照。
2. 写作手法
化用:“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只买白杨栽”两句着重抒发诗人愁思。诗人以“寒甚”凸显自身漂泊异乡、孤苦无依的困境,化用杜甫诗意,强化孤独之感;“愁多”则以白杨自喻,借白杨这一传统悲愁意象,源自《古诗十九首》中萧瑟凄凉之景,强化自己的愁苦之情。诗人欲种白杨,意在借其萧萧声诉说无尽愁思,使情感表达更具张力。寓情于景:“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两句描绘登楼所见秋景。此景触发诗人情思,夕阳西下,让其生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迟暮之叹;残秋来临,更添愁绪。“登楼”虽想销忧,却难消愁情,看似舒缓的笔触,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感慨。拟人:“夕阳劝客登楼去”“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劝”和“将”这两个拟人化的动词运用得极为精妙。“劝”字将夕阳拟人化,让夕阳仿佛是一位热情好客的朋友,在殷切地邀请诗人登楼欣赏美景,赋予了夕阳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画面充满了温馨和亲切感。“将”字则把山色拟人化,好像山色主动地把秋天带到诗人身边,生动地表现出秋意渐浓、山色染秋的动态过程,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秋天的到来。对比:“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上句描摹权贵煊赫之态,下句展现其终成枯骨的结局,两相对比,道尽繁华易逝、人生无常,于平实质朴的笔触中,暗藏对权贵的轻蔑与嘲讽。白描:“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两句由己及家,展现生活困境。深秋时节,寒风凛冽,全家人在风中瑟缩,而九月将至,却因家境贫寒无力准备御寒衣物。运用白描的写作手法真实再现贫苦生活场景,流露出诗人对家人的愧疚与无奈,反映出科举时代落魄文人的悲惨境遇,既是对自身遭遇的悲叹,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有力控诉,饱含辛酸与不平。
3. 分段赏析
首联“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五剧”指道路交错、四通八达之处,代指京城繁华街市。卢照邻《长安古意》有“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秦控三市”之句。“隐”为盛大之意,状写声响宏阔。北邙是河南洛阳东北的山名,汉魏时王侯公卿多葬于此,古诗文中常以“北邙”代指墓地。“冢”即坟墓,“千”言其数量繁多。开篇即绘“都门”景象:四通八达的道路上,达官显贵的车轮声如雷鸣般轰隆作响;北邙山上荒坟遍布,一片萧瑟苍凉。上句可见世家贵族曾声名赫赫、趾高气扬,下句写其最终没落,只余枯骨与冷落荒坟。两个场景形成对比,暗喻好景难长、繁华似梦——纵一时得意,如今又在何方?于平实叙写中,暗含对权势人物的轻蔑与嘲讽。颔联“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状写登楼所见自然之景。给都城染上殷红的夕阳,仿佛在劝异乡客趁时光未逝,登楼远眺黄昏的短暂美景。登上城楼放眼望去,山光暮色环绕城郭,秋意弥漫天地之间。诗人见景生情,感慨万千:夕阳西下,生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迟暮之感。“登楼”暗合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然登楼亦难销愁。夕阳将坠、残秋已至,良辰美景转瞬即逝,愁绪难展、悲情难消。此联笔触舒缓沉郁,而浓愁深慨已蕴藏其中。颈联“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只买白杨栽”,集中凸显诗人愁思。诗句言:我贫寒至极,又流落异乡无依无靠;心中愁绪万千,只想买些白杨栽种,让秋风中白杨的萧萧声替我倾诉。“寒甚”句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言自身孤独愁苦更胜诗中佳人,让情感表达更具力度。诗中“白杨”是传统意象,源自《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北郭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白杨是肃杀悲凉之物,其声萧萧如呜咽,常引发游子的愁苦与思乡之情。诗人刻意于居处多种白杨,正是为强化自身的忧思愁绪。尾联“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诗人由个人愁苦转至家人境况。笔触写道:深秋时节,全家人在萧瑟秋风中颤栗;九月天气渐寒,却因家境贫寒,御寒衣裳尚未缝制。《诗经・豳风・七月》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此联勾勒出诗人全家的困境,道尽无力养家的辛酸,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字里行间满是凄楚,令人动容。诗句反映了无数潦倒文人的共同遭遇,让人联想到科举时代落拓书生的窘迫,既是对不合理现实的揭露,也是对“太平盛世”的控诉,既是悲叹,亦是不平之鸣。
4. 作品点评
此诗情景交融,寄意深远,情感真挚动人。全诗真挚深沉,极具感染力,堪称脍炙人口的作品。
# 秋帆宫保初不识君,见《都门秋思》诗,谓值千金。
清陆继辂《春芹录》
# 自嫌未挟幽燕气,托迹都门感转深。有斗难量才一石,无诗可抵价千金(毕秋帆先生见此诗,寄千金促其西游)。低徊秋水伊人慕,惆怅西风独客心。谁筑高台延郭隗,买将马骨费沉吟。
清蔡卓勋《读黄仲则都门秋思诗题后》
# 余旧题仲则诗集有云:“黄生抑塞多苦语,要是饥凤非寒虫。”今三复其诗,益信。
清张维屏《听松庐诗话》
上一篇:清·屈大均《畲田 其一》
下一篇:清·张问陶《初归遂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