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吹箫江上城":年年在江边的城郭吹奏箫管,
"西园桃梗托浮生":像西园里的桃木偶一样,将漂泊的人生寄托于世间。
"马因识路真疲路":马儿因为认得道路,反而在奔波中真的疲惫不堪,
"蝉到吞声尚有声":蝉到了将要停止鸣叫的时候,却还在发出声音。
"长铗依人游未已":像冯谖那样靠着他人持剑奔走,漂泊的生活从未停止,
"短衣射虎气难平":身着短衣去射虎,内心的愤懑之气难以平息。
"剧怜对酒听歌夜":最可叹的是对着美酒听着歌声的夜晚,
"绝似中年以后情":那心境竟与中年以后的境况极为相似。
清代诗人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黄景仁以诗名世,与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并称“毗陵七子”。其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另作有一些爱情诗,缠绵悱恻;有些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等;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则写得细致生动。黄景仁亦有词名,长调多凄怆悲凉,其咏物词亦有特点。小令明白晓畅,亦多悲感凄凉之调,稍嫌直露。有《两当轩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岁岁吹箫江上城,西园桃梗托浮生”,以“吹箫江上”的漂泊意象起笔,“岁岁”二字点明漂泊之久,“吹箫”暗合伍子胥吹箫乞食的典故,透着生计的窘迫;“西园桃梗”以桃木刻成的木偶喻指自身,写出如木偶般漂泊无依的浮生状态,开篇便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将身世的孤苦与无奈尽显无遗。颔联“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对仗精巧,寓意深刻。“马因识路真疲路”,写老马识途却因熟悉路途而更觉奔波疲惫,暗喻自己历经世事却愈发感到人生的困顿;“蝉到吞声尚有声”,以蝉鸣将尽仍有残声,象征即便处境艰难、欲言又止,内心的愤懑与不甘也难以全然压抑,于细微处见坚韧,情感复杂而深沉。颈联“长铗依人游未已,短衣射虎气难平”,巧用典故直抒胸臆。“长铗依人”化用冯谖弹铗而歌的故事,写自己如冯谖般依人漂泊,却始终未能摆脱奔波之苦;“短衣射虎”借用李广射虎的典故,抒发虽有壮志豪情,却无处施展的愤懑不平,“气难平”三字将内心的激荡与不甘推向高潮,尽显英雄失路的悲怆。尾联“剧怜对酒听歌夜,绝似中年以后情”,由具体的漂泊与愤懑转入对人生境遇的整体感悟。在对酒听歌的看似欢愉的夜晚,诗人却感受到与中年以后相似的苍凉与无奈,昔日的豪情与憧憬被现实消磨,只剩满眼的沧桑,将个人的悲苦升华为对人生易逝、壮志难酬的普遍感慨,余味悠长。
上一篇:清·项鸿祚《菩萨蛮十五首 其六》
下一篇:清·弘历《山行即景 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