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wàn
jiān
zhōng

朝代:清作者:林则徐浏览量:3
wàn
jiān
zhōng
jiàn
chéng
yuǎn
kàn
xuē
jìn
hái
píng
zhī
shēn
zhū
tiān
jiē
què
yún
cóng
xià
jiè
shēng
fēi
zhèng
shī
qiān
zhàng
xié
yáng
xiān
fàng
fēng
qíng
yǎn
qián
zhí
jué
qún
shān
xiǎo
luó
liè
ér
sūn
wèi
shí
míng

译文

众多如笏板的尖峰中间道路渐渐形成,远看山峰如刀削般险峻,近看却较为平缓。不知道自己仿佛与天空相接,却惊讶地发现云朵从下方升起。飞瀑好像正给千嶂带来降雨,斜阳先使一座山峰放晴。眼前只感觉群山变得渺小,众多山峰如儿孙般罗列,却不知道它们的名字。

逐句剖析

"万笏尖中路渐成":众多如笏板的尖峰中间道路渐渐形成,

# 万笏:比喻群山耸立。笏,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所执的狭长形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

"远看如削近还平":远看山峰如刀削般险峻,近看却较为平缓。

"不知身与诸天接":不知道自己仿佛与天空相接,

# 不知身与诸天接:“不知”二句,写身与天接,云自下生,衬托出诗人置身之高。诸天:本佛教语,这里犹盲“九天”。

"却讶云从下界生":却惊讶地发现云朵从下方升起。

# 下界:人间,这里指地上。

"飞瀑正施千嶂雨":飞瀑好像正给千嶂带来降雨,

# 飞瀑正施千嶂雨:“飞瀑”二句;是全诗的诗眼。上联写雨中飞瀑的壮观,下联写一峰先晴的美景。一个“拖”字,一个“放”字,都很传神,很生动。施:一作拖。

"斜阳先放一峰晴":斜阳先使一座山峰放晴。

"眼前直觉群山小":眼前只感觉群山变得渺小,

# 眼前直觉群山小:末二句从杜甫《望岳》诗“西岳峻峭竦处尊,诸峰罗列如儿孙”脱化而来,虽有欠新颖,但纵观全诗,仍不失为写景佳作。群山小:用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意。

"罗列儿孙未识名":众多山峰如儿孙般罗列,却不知道它们的名字。

# 识:一作得。,儿孙:指主峰四周的无名群山。用杜甫《望岳》“西岳崚竦处尊,诸峰罗列如儿孙”句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即目》是清代诗人林则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联生动描绘了诗人一边眺望山峦,一边沿着山路攀登的情景。从颔联开始直至尾联,则着重展现了诗人立身于最高峰时,极目四望所目睹的奇妙景象以及由此生发的深刻感悟。整首诗气象恢宏,意境雄浑开阔,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能真切感受到作者那远大的抱负与开阔的眼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末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瓶泉居士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史学界称之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道光十七年擢升为湖广总督。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工作,并且在虎门将收集到的鸦片进行销毁,即“虎门销烟”。林则徐的诗宗承白居易,平易近人,但挚情洋溢,他的胸怀和品格都尽情表露于诗中。晚年更以不尤不怨的态度,在诗中倾吐其忧时爱国的情绪。著有《云左山房诗钞》《云左山房文钞》《使滇吟草》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即目》是清代诗人林则徐所作,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八月,林则徐获任云南乡试正考官,这首诗便是他在前往任职地途中,路过贵州时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赴云南乡试正考官任途中,途经贵州时,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壮美山川的赞美之情,营造出一种峥嵘的气象和雄阔的意境,从中可以想见作者开阔的眼界与远大的抱负,反映出诗人豪迈的情怀以及对世界的深刻感悟。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中“万笏尖中路渐成”,从近处着眼,细致描绘了众多如笏板般尖耸的山峰,以及山峰之间逐渐形成的道路,让读者清晰地看到眼前具体的景象。而“远看如削近还平”,则将视角拉远,描写从远处眺望时,山峰呈现出如刀削般险峻的形态,又回到近处看时却较为平缓的观感。此句通过远近不同视角的转换与对比,生动且全面地展现了山峰形态随观察距离变化而产生的差异,使所描绘的山景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诗人开篇描绘登山途中看到的景象,众多尖耸如笏板的山峰之间,道路逐渐显现。从远处眺望,山峰犹如刀削般险峻,而走近后却发现相对平缓。此联从远近不同角度描写山峰,“万笏”的比喻生动形象,既展现了山峰的奇特形状,又暗示了登山之路的曲折,为后文登山观景做铺垫。颔联:“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随着诗人不断攀登,感觉自己仿佛与天空相接,惊讶地发现云朵从脚下升起。这两句诗运用夸张和想象,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所处位置之高,营造出一种奇幻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登山时的震撼与惊喜,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山势的雄伟壮观。颈联:“飞瀑正施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此联描绘了一幅极具层次感和画面感的景象。飞瀑倾流,如给千嶂带来茫茫大雨,气势磅礴;而斜阳却独独照亮一座山峰,使其在雨幕中脱颖而出。“正施”与“先放”相对,一“雨”一“晴”形成鲜明对比,动静结合,展现出大自然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观,使诗歌画面更加生动,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细致入微的观察。尾联:“眼前直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识名”,诗人站在高处,俯瞰群山,顿感眼前的群山渺小,众多不知名的山峰如同儿孙般罗列四周。此联化用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意,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身处高处的豪迈之情,表达出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大自然的敬畏,面对如此众多不知名的山峰,深感自身的渺小与自然的广袤。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言律诗颇具特色。前两联以细腻笔触,广泛描绘群山的陡峭与高耸之态。诗人仿佛引领读者一同踏上登山之旅,逐步领略山势的险峻与巍峨。而后两联,则将视角聚焦于登上主峰绝顶后的所见之景。唯有身处巅峰,方能将千嶂之间飞瀑倾流,以及一峰在斜阳下率先沐浴晴光的奇妙景观,尽收眼底。此般情境,恰似杜甫在《望岳》时那般,只有居高临下,方能心生快意与豪情,油然而生对壮丽山河的赞叹。诗题“即目”,看似随意为之,信手拈来,实则构思精巧,布局严谨。全诗由远及近,自下而上,依照登山的行踪与视角变化,即景生情,层层推进,章法井然有序,毫无杂乱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

下一篇:清·陈忱《叹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