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云吹散湘帘雨":春天的傍晚,帘外雨收云散,
# 湘帘:用湘妃竹编制的帘子。
"絮黏蝴蝶飞还住":濛濛的飞絮粘在蝴蝶的翅膀上,使它欲飞还住。
"人在玉楼中":独居在高楼之上,无人相伴,
# 玉楼:指华丽的楼阁。
"楼高四面风":只能感受到从四面八方吹来的料峭春风。
"柳烟丝一把":楼外柳丝已经凝成轻烟,
# 柳烟:柳树枝叶茂密似笼烟雾,故称。
"暝色笼鸳瓦":暮色降临,笼罩在楼顶的鸳鸯瓦上。
# 鸳瓦:即鸳鸯瓦。唐 《当句有对》:“ 秦楼鸳瓦汉宫盘。” 指瓦之成双成对者。,暝色:暮色,夜色。
"休近小阑干":不要再凭栏远望,
# 阑干:栏杆。,休近:《昭代词选》作“休问”。
"夕阳无限山":夕阳下绵延不尽的远山,只能引起内心的无尽伤悲。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一首词,词风婉约。上阕以渐进的手法写女子独倚小楼所见之景;下阕先是续写春色,景情交融,再以此写出愁绪,抒发女子怀念远人的愁情。这首词自然淡雅,情思悱恻,传神地刻画了一位闺中女子思念远方之人的情景;词中侧重写景,但景中有情、情景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伤情之人眼中的景象也是凄迷伤感的。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两句与楼外之景形成鲜明对比,主人公在小楼上,只能望着远处美好的春景,而回看四周,只有冰冷的四壁,感受到的也只有吹来的凉风,心中难免伤感。情景交融:楼外是杨柳青青,暮色冥冥,烟笼翠瓦,楼中人则心有戚戚,笼在心头的是那如烟雾般的愁绪,进而逼出“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两句,暗自警告自己,切莫凭栏望远啊,在这蒙蒙之色中,只能眼见夕阳渐渐低沉,落入远山,而思念的人更在远山之外,望也望不到,只是徒增伤感罢了。结尾两句,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异曲同工之妙。白描:这首词以白描手法写主人公在小楼中所见之景,上阕写春云散雨、蝴蝶萦絮,人在高楼,四面来风,仅用“絮黏蝴蝶飞还住”“楼高四面风”等动态细节,便烘托出孤寂之感;下阕以“柳烟丝一把”摹写朦胧柳色,再以“暝色笼鸳瓦”渲染暮霭沉沉,末句“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更以远山夕阳的苍茫景象,含蓄点出愁思。全词不事雕琢,仅凭春云、飞蝶、柳烟、鸳瓦、夕阳等意象的巧妙组合,便营造出空寂寥落的意境,白描之中自见深远情致。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阕采用渐进手法描绘主人公独倚小楼所见之景。开篇两句“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写楼外云散雨霁,飞絮牵绊蝴蝶翩跹之态,展现一派和煦春光。这般美好的景致,自然引人遐思。然而词人笔锋一转,“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两句,与楼外春色形成对照:主人公独处高楼,环顾四周唯见冷壁,但觉凉风袭人,隐隐透露出孤寂心绪。下阕首二句“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继续摹写春景,寓情于景,楼外杨柳含青,暮色渐浓,烟霭笼罩翠瓦;楼中人心绪萦绕,愁思如烟。进而引出“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的自我劝诫:莫要凭栏远眺,在这朦胧暮色中,唯见夕阳渐沉远山,而所思之人更在青山之外,纵使极目也难寻觅,徒惹怅惘。此二句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境颇有相通之妙。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主人公在小楼中的所见之景,通篇皆为景语却情寓其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语言质朴自然,耐人寻味。词中所写景物均从闺阁视角展开,因主人公心怀感伤,故眼中之景皆显凄迷。全词不事雕琢而自显淡雅,含蓄蕴藉,仅通过对景物的描摹来传达情感,颇具《花间集》的婉约风格。
# 这是楼头思妇怀念远方游子的词。云收雨散,春意阑珊,她登上高楼,遥望远方。在苍茫的暮色中,她只见杨柳如烟,看不清楚。于是,她叮嘱自己,不要凭栏纵目了。因为,那夕阳落在无限山之中,而行人更在无限山之外,怎么也望不见。
现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 柳色烟丝,情人凄迷,把凭不住,纳兰自己郁郁不乐的心态,不是无法排解,而是情字难解。
现代
上一篇:清·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其二)》
下一篇:清·林则徐《即目·万笏尖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