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朝代:清作者:查慎行浏览量:2
píng
yuǎn
jiāng
shān
huí
bèi
chéng
kāi
xián
shì
zhī
wèi
yǒu
yōng
rén
cái
fàng
zhú
kěn
xiāo
wáng
guó
hèn
suì
shí
yóu
dòng
chǔ
rén
āi
xiāng
lán
yuán
zhǐ
nián
nián
绿
xiǎng
jiàn
yín
hún
lái

译文

纵目远眺,只见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近处古老的三闾祠,却萧条冷落,背城而立。不要埋怨当时无人了解你忠心耿耿,历史上没有庸俗小人不忌贤妒才。驱逐流放哪里能消除亡国之恨,直至今日逢年过节也总是激起楚人的悲哀。蕙兰白芷年年绿遍湘江沅江两岸,料你英灵定会眷怀故地常来常往。

逐句剖析

"平远江山极目回":纵目远眺,只见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

# 极目:纵目远眺,尽目力所及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古祠漠漠背城开":近处古老的三闾祠,却萧条冷落,背城而立。

# 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

"莫嫌举世无知己":不要埋怨当时无人了解你忠心耿耿,

# 莫嫌举世无知己:屈原《离骚》:“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成之所居。”

"未有庸人不忌才":历史上没有庸俗小人不忌贤妒才。

# 未有庸人不忌才:屈原当时曾为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等小人所妒忌。《离骚》:“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又:“世溷(hùn)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放逐肯消亡国恨":驱逐流放哪里能消除亡国之恨,

# 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逝世以后,但在屈原生前,楚国郢都就已经被秦兵攻破,屈原作有《哀郢》。,放逐:屈原曾经被流放。

"岁时犹动楚人哀":直至今日逢年过节也总是激起楚人的悲哀。

# 楚人:即居住在楚地的人。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楚人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龙舟竞渡之类的活动,一直相沿至今。,岁时:一年中的节令。

"湘兰沅芷年年绿":蕙兰白芷年年绿遍湘江沅江两岸,

# 湘兰沅芷:“湘”、“沅”均为水名,今湖南境内的两条江流。“兰”、“芷”均为芳草名,屈原常用以比喻正人君子及自比。《楚辞·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想见吟魂自去来":料你英灵定会眷怀故地常来常往。

# 去:一作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闾祠》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七言律诗。诗歌开篇,诗人于楚国旧地极目远眺,以“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勾勒出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的苍茫之景;颔联“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是对屈原的劝慰,饱含悲愤与同情;颈联“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直抒胸臆,沉痛惋惜屈原的遭遇;尾联“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回归现实,借想象作结,以兰芷之绿烘托屈原不灭的吟魂。全诗借景抒情,笔力曲折,将写景、议论、抒情巧妙融合,沉郁清幽的诗风中尽显透辟言议,字里行间流露出故宫黍离之感,道尽对屈原的追思与对历史兴衰的深沉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馀。号他山,又号查田,晚年自号初白老人,海宁(今属浙江)人。少从黄宗羲、钱澄之受学,康熙间以举人召值南书房,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与宋琬、施闰章、王士祯、赵执信和朱彝尊并称“国初六家”。其诗多写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为清初宋诗派名家。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时年已过而立的查慎行,虽为一介文人,却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毅然接受贵州巡抚杨雍建的邀请,投身其幕府,参与平定“三藩之乱”的军事行动。在随军进入贵州的途中,当他途经湖南屈原祠时,有感于屈原的高洁品格与悲惨遭遇,遂写下此诗,以凭吊这位千古先贤,抒发心中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开篇描绘了极目所见的平远江山,以及背城而开的寂静古祠。随后对屈原的人生遭遇发出感慨,认为不要嫌弃世上无人理解屈原,因为庸人向来忌妒贤才,致使屈原被放逐。即便被放逐,屈原心中的亡国之恨也从未消失,每年特定时节楚人仍会为他哀伤。最后借湘兰沅芷岁岁常绿,想象屈原的吟魂在此往来。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与崇高敬意,同时也蕴含着对世间忌才现象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通过描绘平远江山和背城而开的古祠,营造出一种开阔而又略带荒凉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深沉的基调,借景抒发了对屈原的追思之情。想象:“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诗人看到湘沅之地的兰芷年年常绿,不禁展开想象,仿佛屈原的吟魂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徘徊往来。通过这种想象,将现实与想象融为一体,既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怀念与崇敬之情,也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反问:“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此联首句以反问的语气,强烈地表现出屈原即便遭受放逐,也不会消磨掉他心中的亡国之恨,深刻地凸显了屈原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

3. 分段赏析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开篇描绘了一幅开阔的画面,诗人极目远眺,看到远处的江山连绵起伏,而古老的三闾祠背对着城墙静静地矗立着。“漠漠”一词营造出一种寂静、冷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颔联直接抒发感慨,诗人劝慰自己(也传达出对屈原的理解),不要抱怨世间没有知己,因为平庸之人总是嫉妒有才能的人。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屈原怀才不遇的同情,也蕴含着对世态炎凉的感慨。“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颈联通过反问的形式,强调了屈原的亡国之恨不会因放逐而消散。“岁时犹动楚人哀”,每到时节交替之时,楚地之人仍然会为屈原的遭遇而哀伤,突出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尾联借景抒情,湘地的兰花沅地的白芷年年翠绿,诗人想象屈原的灵魂在这片土地上自在往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屈原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使全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4. 作品点评

纵观全诗,开篇以景起兴,作者眼中屈原祠的寂寥景象,自然引发出对屈原坎坷生平的深切慨叹。中间两联在叙事议论中,笔法婉转多变,见解精辟深刻,于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情韵。诗末两句与首联遥相呼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突发奇想,大胆设想屈原的吟魂依旧徘徊于沅湘之间。这般构思,将作者对屈原的追思之情展露无遗,尽显构思的精巧与灵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歌从屈原祠的广阔背景写起,进而结合屈原的生平遭遇,同情他的悲惨命运,赞美他的爱国精神,最后以兰芷常绿、吟魂往来象征屈原之志永生不灭。其中颔联“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两句,虽从同情屈原的角度出发,实则古今中外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因此最富哲理。至于第五句的“放逐肯消亡国恨”,虽然结合清初诗歌习惯使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来看,似乎仍然含有作者自己一定程度的家国兴亡之感在内,但在整首作品中显然已经不那么突出了。

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教授朱则杰《元明清诗》

# 全诗通过屈原因有才而被妒,因妒而被贬,因贬而“无知己”,因“无知己”而抑郁离世,因抑郁离世而被后人同情,层层写来,激起人们作“未有庸人不忌才”的哲理深思,很富于启示。

南通师院中文系教授周溶泉《历代哲理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郑燮《咏雪》

下一篇:清·郑燮《题画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