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两片三四片":飘飞的雪花一片两片三四片,
# 片:这里指雪花的片数。
"五六七八九十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成千上万数也数不清,
"飞入梅花都不见":飞入梅花丛中就消失不见。
# 不见:见不着,消失。,梅花:植物名,梅树开的花。,飞入:落入。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以“雪”为描写对象,运用数字递增与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既描绘了漫天飞雪逐渐覆盖天地、最终与寒梅融为一体的动态画面,又暗含对高洁品格的礼赞与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不直接描绘雪花的形态或色彩,而是通过抽象计数暗示雪花由疏到密的动态积累过程。“飞入梅花总不见”则由虚入实。“梅花”作为实体意象,将漫天飞雪的虚收束为红白交织的具象画面。动静结合:从“一片”到“无数片”,暗示雪势由零星到狂舞的动态过程。“飞入梅花总不见”中,“飞入”是动势的延续,而“不见”则是动作的终止。雪花融入梅花的瞬间,画面从纷乱转为“寒梅傲雪”的静态画面。不仅突出梅的坚韧,更暗示雪花与梅花共生的美。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先描绘模糊的雪景,后两句具体写出梅花和雪交融的画面,前后对照让意境更清新。“一片两片三四片”眼前仿佛看见刚开始零星飘落的雪花,那么轻,那么慢,一片、两片,然后是连在一起的三四片,带着点刚开始下雪时的悠闲和懵懂。“五六七八九十片”不再是稀疏的几点,而是开始变得纷纷扬扬,数数的节奏紧了,雪的架势也大了。“千片万片无数片”感觉那雪已经不是一片片在落,而是一团一团、一层一层,漫天卷着撒下来,天地间被一片混沌的白茫茫充斥、塞满。这三句,一句比一句声音大,气势足,像极了雪势由小变大的样子。“飞入梅花总不见”前面三句把雪景推到了铺天盖地的高潮,眼看天地都盛不下这许多雪花飞舞。你看那雪花们不是还在飞舞吗?可是当它们急急地扑向那枝头绽放的梅花时,那耀眼的红一下子就把那飞舞的白“吞没”了——那漫天乱舞的雪,仿佛瞬间消失了,又仿佛是心甘情愿融入了梅花。梅花的红,静静地立在那里;雪的灵动,衬出梅的坚挺。满世界的喧嚣、白茫茫的一片,最后都聚到了这点点红梅上。就在那儿,雪花仿佛找到了归宿,也定格了整个画面。前面几句看似普通,像在低处慢慢铺垫,但最后一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把整首诗的意境从平缓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诗里用了很多数字,从一到十,再到千、万、无数,但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啰嗦。读者仿佛亲眼看到大雪覆盖天地,一枝红梅在雪中挺立,雪花落在梅花上,最后人和梅花、雪景也融为一体了。
上一篇:清·袁枚《偶作五绝句(其二)》
下一篇:清·查慎行《三闾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