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ǎi

朝代:清作者:查慎行浏览量:3
miàn
kuān
qiān
qǐng
liú
qiǎn
bàn
gāo
yuǎn
fān
dòng
yuán
shù
jìng
xiāng
gāo
suì
zhān
qiū
hàn
mín
yóu
wàng
gāo
lín
huó
gǎn
wèi
tāo

译文

千顷宽阔的湖面,湖水下落只剩下半船篙。远处的船帆如不动,岸上旧树相与在比高。这一年已经呈现出秋旱的征兆,百姓犹盼雨润枯苗。像干涸池水中的鱼儿如果能够得以存活,我怎敢畏惧波涛艰险呢?

逐句剖析

"湖面宽千顷":千顷宽阔的湖面,

"湖流浅半篙":湖水下落只剩下半船篙。

"远帆如不动":远处的船帆如不动,

# 如:好像、似乎。

"原树竞相高":岸上旧树相与在比高。

"岁已占秋旱":这一年已经呈现出秋旱的征兆,

# 占:占卜。

"民犹望雨膏":百姓犹盼雨润枯苗。

# 雨膏:即“膏雨”,滋润土壤的雨水。

"涸鳞如可活":像干涸池水中的鱼儿如果能够得以存活,

# 涸鳞:指处在干旱中的鱼,这里比喻遭受旱灾的百姓。

"吾敢畏波涛":我怎敢畏惧波涛艰险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渡百里湖》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作的五言律诗。诗中首联以“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展现湖面壮阔与水位偏低;颔联“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渲染湖面宁静广袤。颈联视角转向民生,点明秋旱现状与百姓盼雨之情,尾联以“涸鳞”喻百姓,表达诗人愿为解民困不惧险阻的决心。全诗运用白描手法,语言简明,由景及人,意境深远,生动体现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忧国忧民之情相似,尽显诗人的济世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馀。号他山,又号查田,晚年自号初白老人,海宁(今属浙江)人。少从黄宗羲、钱澄之受学,康熙间以举人召值南书房,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与宋琬、施闰章、王士祯、赵执信和朱彝尊并称“国初六家”。其诗多写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为清初宋诗派名家。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渡百里湖》是清代查慎行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前往西南入幕从军途中所创作的一首诗。诗人目睹百姓因旱情饱受煎熬,切盼降雨的急切心情,感同身受,心中满是忧虑。他甚至觉得,只要能让百姓如愿降下一场透雨,自己在水路旅途中遭遇波涛之险也毫不退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渡百里湖》是清代查慎行创作的五言律诗,属于行旅诗。全诗以渡湖途中所见所感为脉络,抒发愿为解救百姓不惧险阻的决心。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民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中,“宽千顷”描绘出湖面的辽阔,“浅半篙”则写出湖水的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湖大水浅的异常现象,侧面反映出旱情严重。用典:“涸鳞”出自《庄子・外物》“涸辙之鲋”的故事:庄周途中见鲋鱼被困于干涸车辙,鲋鱼向其求斗升之水活命,否则将死。此典原指处于困境、亟待救援的小鱼,后常喻处境艰难之人。以“涸鳞”比喻饱受旱灾折磨、濒临绝境的百姓,既暗合旱情下百姓如缺水之鱼般困苦的惨状,又借经典故事引发读者联想。“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意境。杜甫甘愿以自身茅屋破败换取天下寒士温暖,此诗则表示若能让百姓在旱灾中重获生机,即便面对湖水暴涨、波涛汹涌的艰险旅途也毫不畏惧。二者皆以自我牺牲的决绝姿态,展现出心系苍生、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直抒胸臆:尾联“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直接表达了诗人希望百姓能够摆脱困境,即使自己面临波涛之险也毫不畏惧的决心,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侧面描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通过描写百里湖湖面广阔但湖水极浅,以及因湖浅流缓导致远帆看似不动、原树仿佛竞相长高的奇特景象,从侧面突出了当时旱情严重。正面描写:“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直接点明当年秋天已经确定出现旱情,然而百姓仍然渴望得到雨水的滋润。“已”字强调旱情已成事实,“犹”字则把百姓明知希望渺茫却依然期盼下雨的侥幸与迫切心态直接展现出来,正面写出了旱情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以及他们对雨水的强烈渴望。

3. 分段赏析

开篇“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以“千顷”之广袤与“半篙”之浅涸形成强烈反差,既生动呈现出百里湖水面辽阔却水位极低的反常之景,又巧妙引出下联“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的奇特视觉感受。因湖水浅、流速缓,舟行迟缓,诗人的视线长久停留于近岸树木,远处帆船与己舟速度相近,仿佛凝滞不前,岸边树木也似在比高,这些细腻入微的观察与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旱情之重、旱区之广。试想若非长期烈日炙烤致湖水大量蒸发,若非广袤区域同遭旱灾致使河流水源断绝,又怎会出现如此“湖流浅半篙”的罕见现象?“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二句,则从正面直击旱情核心。“秋”字点明大旱发生的时节,“雨膏”喻指滋润土地的甘霖。“已”与“犹”二字堪称诗眼,“已”字确认了秋旱从预测转为现实的残酷事实,预示着降雨的渺茫;而“犹”字笔锋一转,刻画出农民明知希望渺茫,却仍对降雨怀有一丝侥幸的复杂心态,将百姓思雨若渴的迫切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此联虽脱胎于《孟子·梁惠王章》“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的典故,但经“已”“犹”二字点化,语言更显灵动鲜活,意境开阔深远,余韵悠长。尾联“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作为深谙世情的文人,查慎行深知大旱之后,往往伴随哀鸿遍野、饿殍载道的人间惨剧,甚至可能重演“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悲剧。因此,他以赤子之心发出呐喊:只要上天能降下及时雨,拯救这些如涸辙之鲋般濒临绝境的百姓,即便湖水暴涨、波涛汹涌、旅途艰险,自己也毫不畏惧。这份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只求苍生得救的真挚情怀,在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中实属难能可贵,彰显出查慎行超越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深厚的民本思想。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对百姓心理的精准刻画以及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将旱情之重、民生之艰与诗人之仁融为一体,成为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与文人风骨的佳作。

4. 作品点评

该诗以陡然起势开篇,结尾意境豁然开朗,综合运用对比映衬、侧笔勾勒与典故反衬等艺术手法,深刻揭示旱魃肆虐、水源枯竭的民生困境,进而抒发对农人疾苦的深切关怀。作为五千余首茶主题诗作中的独特篇章,其突破传统茶事吟咏的藩篱,罕见聚焦民生疾苦,展现出诗人深切的人文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郑燮《题画兰》

下一篇:清·徐灿《菩萨蛮·秋闺》

猜你喜欢